我們長期以來重視精英文化和上層文化,而忽略下層民間文化。我覺得巴赫金與鍾敬文兩位先生關于文化詩學的研究和見解對我們有重要啓示意義。他們都主張文化研究要有民間立場,充分重視下層文化和上層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尤其是下層文化在文化轉型期的作用。巴赫金立足于文人文學而研究民間文化,尋找文人創作的民間文化根源,比如拉伯雷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鍾敬文先生則以民間文學作爲立足點,研究民間文學對文人文學的影響。但兩位先生的整文化觀又是接近的。巴赫金區分出一個社會的上層和下層文化,鍾敬文則從80年代以來堅持認爲民族文化有三個層次,即上層精英文化、中層通俗文學和下層民間文化。他們兩位都倡導一種多元和互動的整
文化觀,認爲一個時代的文化是有區分的整
,沒有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的荟萃就無法構成一個民族燦爛的文化。他們的思想都不是純粹從理論上進行,而是把理論在一種曆史的語境中加以考察。其結論是,在文化的轉型時期,新文化的形成必當得到下層文化的支持,因此必須重視下層文化對文化轉型的激活作用。這個觀點很重要,把文化問題提高到曆史層面上來談。巴赫金認爲中世紀之後文藝複興去激活和弘揚古代的文化精神是非常艱難的,新的世界觀必須得到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下層狂歡文化精神的強有力支持。鍾敬文先生在五四運動70周年紀念的時候撰文指出,那種認爲五四新文化是全盤反傳統的觀點是不全面的,五四新文化所反對的是傳統文化中的上層部分,對傳統中的中層市民文化與下層民間文化不是打擊而是保護和弘揚,五四也正是利用這種市民文化和民間文化的精神來形成新文化傳統。這個觀點很有意思,過去我們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得到中下層文化強有力的支持,“新”是從“下面”被激活的。
《巴赫金與鍾敬文比較》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鍾敬文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