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中國人的國民性上一小節]信這些都是一種特殊文化及特殊環境的結果,不是上天生就華人,就是這樣忍辱含垢,這樣不能團結,這樣老猾詐。這有一方法可以證明,就是人人在他自己的經曆,可以
會出來。本來人家說屁話,我就反對;現在人家說屁話,我點頭稱善曰:“是啊,不錯不錯。”由此度量日宏而福澤日深。由他人看來,說是我的修養工夫進步。不但在我如此,其實人人如此。到了中年的人,若肯誠實反省,都有這樣修養的進步。二十歲青年都是熱心
事,三十歲的人都是“
事管他娘”。我們要問,何以中
社會使人發生忍耐,莫談
事,及八面玲珑的態度呢?我想含忍是由家庭製度而來,散慢放逸是由于人權沒有保障,而老猾敷衍是由于道家思想。自然各病不只一源,而且其中各有互相關系;但爲講解得清楚便利,可以這樣暫時分個源流。
忍耐,和平,本來也是美德之一。但是過猶不及;在中忍辱含垢,唾面自幹已變成君子之德。這忍耐之德也就成爲
民之專長。所以西人來華傳教,別的猶可,若是白種人要教黃種人忍耐和平無抵抗,這簡直是太不自量而發熱昏了。在中
,逆來順受已成爲至理名言,弱肉強食,也幾乎等于天理。貧民遭人欺負,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預繳三十年課稅,結果還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爲東亞文明之特征。然而越“安排吃苦”越有苦可吃。若如中
百姓不肯這樣地吃苦,也就沒有這麼許多苦吃。所以在中
貪官剝削小百姓,如大魚吃小魚,可以張開嘴等小魚自己遊進去,不但毫不費力,而且甚合天理。俄
有個寓言,說一日有小魚反對大魚的殲滅同類,就對大魚反抗,說“你爲什麼吃我?”大魚說:“那麼,請你試試看。我讓你吃,你吃得下去麼?”這大魚的觀點就是中
人的哲學,叫做守己安分。小魚退避大魚謂之“守己”,退避不及遊入大魚腹中謂之“安分”。這也是吳稚晖先生所謂“相安爲
”,你忍我,我忍你,
家就太平無事了。
這種忍耐的態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學來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氣煉好,脾氣好就忍耐下去。中的大家庭生活,天賦給我們練習忍耐的機會,因爲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
忍其姊,侄忍叔,婦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爲五代同堂團圓局面。這種日常生活磨練影響之大,是不可忽略的。這並不是我造謠。以前張公藝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問何訣。張公藝只請紙連寫一百個“忍”字。這是張公藝的幽默,是對大家庭製度最深刻的批評。後人不察,反拿百忍當傳家寶訓。自然這也有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無
翻身,在家在
,同一道理。能這樣相忍爲家者,自然也能相安爲
。
在曆史上,我們也可證明中人明哲保身莫談
事決非天
。魏晉清談,人家罵爲誤
。那時的文人,不是隱逸,便是浮華,或者對酒賦詩,或者煉丹談玄,而結果有永嘉之亂,這算是中
人最消極最漠視
事之一時期,然而何以養成此普遍清談之風呢?曆史的事實,可以爲我們明鑒。東漢之末,子大夫並不是如此的。太學生三萬人常常批評時政,是談
事,不是不談的。然而因爲沒有法律的保障,清議之權威抵不過宦官的勢力,終于有
锢之禍。清議之士,大遭屠殺,或流或刑,或夷其家族,殺了一次又一次。于是清議之風斷,而清談之風成,聰明的人或故爲放逸浮誇,或沈湎酒
,而達到酒德頌的時期。有的避入山中,蟄居子屋,由窗戶傳食。有的化爲樵夫,求其
友不要來訪問,以避耳目。竹林七賢出,而大家以詩酒爲命。劉伶出門帶一壺酒,叫一人帶一鐵鍬,對他說“死便埋我”,而時人稱賢。賢就是聰明,因爲他能佯狂,而得善終。時人佩服他,如小
佩服大
的
殼的堅實。
所以要中人民變散慢爲團結,化消極爲積極,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態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態度,非幾句空言所能濟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會環境,就是給中
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範圍之內,可以各開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掃雪,並且管霜。換句話說,要中
人不象一盤散沙,根本要著,在給與憲法人權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這一點道理,真正參悟這人權保障與我們
世態度互相關系的人,真寥如晨星了。
《中國人的國民性》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林語堂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