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鄧友梅>鄧友梅論第2小節

鄧友梅論

第2小節
鄧友梅作品

  [續鄧友梅論上一小節]構而成的,以北京人作爲描寫對象的當代作家作品,真是se彩缤紛,如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和長篇巨製《青春萬歲》等,寫的都是北京人,但他不是從市民而是從新中guo的革命幹部與新一代青年學生的角度去寫北京人,它洋溢著革命的青春的氣息,而不在于透出“京味兒”。鄧友梅則另辟蹊徑,他的筆鋒挑開了古老北京的曆史幕布,拂去了各se人們蒙著的文明面紗,把形形sese的人物推上了他所繪製的曆史舞臺,從王qin貴族。富豪遺孀、纨绔子弟到市井細民,從行醫郎中到小報記者,從“小說家”到說書唱戲的,從書畫煙壺古董商到地痞流氓,讓人們真實地看到三教九流的衆生相,以及由他們結構而成的光怪陸離的社會風俗畫。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在職業的曆史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那裏也難以看到的八旗子弟史。梨園史。文物書畫煙壺史和藝人史,領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風光。繁雜的經濟細節。紛壇的社會知識和老北京的民俗味兒。

  在作者筆下的北京人物譜裏,我以爲塑造得饒有se彩而最爲成功的藝術形象是那五。他是作者長幅畫卷的軸心,由他的lang迹生涯帶出了老北京的各類人物,環繞著他的行蹤又展示了古都的se彩斑斓的曆史畫。因此,要評價鄧友梅的人物系列和他的二十世紀北京的“風俗研究”畫,不能不首先談到那五,《那五》可以說是滿清貴族子弟傳。在當代文學畫廊上,他也是僅見的藝術片典型。那五這個形象早在《尋訪“畫兒韓”》裏就出場了。他拿甘子千的仿作《寒食圖》當作真品到“公茂當”去當,一上手不過是湊趣賭勝,但在當畫、贖畫全過程中他無疑是扮演了不光彩的騙財角se。那五爲什麼是這樣一個人物呢?揭開這個謎的不是《尋訪“畫兒韓”》,而是把他單獨“拎”出來作爲主人公的《那五》。那五的祖父作過內務府堂官,其父受封爲“乾清宮五品挎刀侍衛”。他是貨真價實的名門清族的後裔,但也是八旗子弟中最不長進的“這一個”。鬥ji走狗,聽戲看花,提籠架烏,無所不能,惟獨不能自理生計。有人奇怪中guo的末代皇帝溥儀爲什麼不會掀門簾(這是一種連學步幼兒也都會的最簡單的生活技能),其實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事有人侍候,自然不必“禦手”動簾了。那五比不上溥儀,但他也是用金錢塑造的金枝玉葉,可惜他的時運不佳,福沒有享上幾天,隨著大清王朝的覆滅和家業的敗落,他也變成身無絕技。腰無分文的“舍哥兒”了。

  吳祖光在評介《那五》的文章裏,曾引用周總理告誡幹部子弟的話,要求他們吸取八旗子弟的曆史教訓,不要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做不勞而食的寄生者。這的確點出了那五形象的教育作用。然而,這一藝術典型主要在于它有著多方面的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他混雜于三教九流,什麼都幹過,但正如他的學藝師傅胡寶林說的,他“什麼也沒幹過!”lang迹半生,一事無成。作者用真切。幽默以至帶點揶揄的筆調,撕開了這個貴胄王孫的寄生xing。但是,那五的人生悲劇不僅僅是由于他的寄生xing,我們還要特別注意到他xing格中所蘊含的傳統的guoxing的某些致命的弱點,同樣是構成那五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五本來有兩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以使他獨立謀生,變成一個ti面的自食其力勞動者。一次過大夫勸他“放下架子”,跟他學醫。當醫生,即使在舊社會也是養家糊口的相當光彩的職業,但那五說什麼:“我一看《湯頭歌》、《葯xing賦》腦殼仁就疼!”一口拒絕了學醫正道,反而想學醫道所不齒的給“大宅門小jie”“打胎”的偏方。另一次,武存忠(他在《那五》裏ti現了一個旗人依靠勞動。自謀生計的正面人物)勸他學打草繩,同樣也被他拒絕了。那五自認爲:“我這金枝玉葉,再落魄也不能賣苦大力呀!”這無疑是他的寄生xing格的大暴露。值得探究的是,他爲什麼好話聽不進去,反而輕易地聽從黃se小報《紫羅蘭》主筆馬森,“整趸零售”的小說商人“醉寢齋主”,拿藝人當搖錢樹的賈鳳樓之流的旁門邪道的誘唆呢?當然,這是那五“耐不住寂寞、受不了貧寒”的寄生xing人生觀的反映,但還有他xing格的另一面,即惡劣的guoxing使他熱衷于此門之道。他所以幹小報記者,買稿發表以充當小說家,因爲他從中“過過當名人的瘾”,甚至還有一種“重振家聲”的“暈乎乎熱騰騰”的自我感覺。賈鳳樓叫他當“量活”的,合夥“架秧子”騙錢,這不能說是那五的本意,但是他在“清音茶社”場上佯裝闊“經理”,大把大把地甩鈔票(其實是賈鳳樓提供的),點戲,捧角,那種得意忘形之態,竟然“感到自己又回到了家族聲勢赫赫的時代”。這是典型的“精神勝利法”!當然,那五不是阿q,一個貴族後裔,一個貧窮農民,然而,內中空虛、外表尊大的大清帝guo的那種沒落的腐朽的社會風氣,汙染了不同階級。階層的guo民精神。那五本是個清貧如洗的破落子弟,但他並沒有從家世中衰,由富變窮的挫折中正視現實,不能自謀生路,反而在“混”和“騙”中夢想恢複過去的榮華富貴。根生于沒落王朝和腐朽階級的guoxing,在那五身上有其獨特的表現,用作者的話來概括,那五是“倒驢不倒架”,它同“精神勝利法”有其相似的意思。他以往昔的“家族聲勢”來安慰自己,用虛造的幻影來*醉現實中的窮困無聊的自我。寄生xingguoxing在他身上往往是互爲因果的。那五這種植根于腐朽沒落階級的“倒驢不倒架”的guoxing的弱點,使他在寄生的泥潭裏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過慣了寄生生活的那五,又常常情不自禁地在“精神勝利法”裏討生活。所以說,寄生xingguoxing的某些特質相混合,乃是那五悲劇的xing格之因。那五作爲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概括了相當深廣的曆史生活和社會內容。“倒驢不倒架”的那種腐敗無能而又妄自尊大的guoxing,那種坐吃山空。好逸惡勞。玩世混世的寄生xing,害了那五,也是由盛而衰的滿清貴族階級的致命傷。舊中guo的寄生的剝削階級已經被掃進曆史的垃圾箱,但是寄生xing,特別是腐朽沒落階級的某種guoxing的余毒,仍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發散著臭味,在某些角落裏仍然依稀可見那五的影子。那五典型形象的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是多方面的,它的現實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那五》的結尾,作者用章回小說的筆法寫了這樣幾句意味深長的話:“正是:錯用一顆憐才心,招來多少爲難事!此後那五在新中guo又演出些荒唐故事,只得在另一篇故事中再作交代。”至今,我們尚未看到《那五》續篇的問世,那五在新中guo的“演義”,我們……

《鄧友梅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鄧友梅論》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