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故延期的張作霖的喪事,是在張學良秘密返奉不久後公開舉辦的。不過,這還不是下葬,僅僅是一種隆重的儀式。而其所以如此,是因爲張氏的墳地還未選定。據說,當時也曾選了幾個地方,可是壽夫人(張作霖的五夫人)看不上,所以便將大元帥的靈柩暫厝于奉天采林寺,是准備待墳地選好後,再起靈歸冢。後來,爲尋找比較理想的墳地,張學良和壽夫人帶著風先生曾跑了不少地方,也都覺得不夠滿意,最後又來到撫順以東六十裏的一個群山環抱的山區,見這裏山青
秀,風光绮麗,尤其那雄偉巍峨的鐵背山,宛如一排排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雄渾磅礴,氣象萬千。山腳下是一個巨大的一眼望不到邊的湖泊,人稱大夥房
庫,亦名薩爾浒,據說還是個曆史悠久的古戰場呢!風
先生連聲稱贊,張學良和壽夫人也覺得此地甚好,于是便決定在這裏爲張作霖修建陵園,並命名爲“元帥林”。
元帥林就在沈吉鐵路鐵背山車站五華裏,從這裏下車,行約半個小時,即可到達。它座落在一
較爲平坦的山坡上,前臨大夥房
庫,與鐵背山隔
相望,四周是郁郁蔥蔥的樹林。張作霖的陵墓已基本竣工了,是圓形的巨大的
泥建築物,大
上是仿照古代帝王的那種地下宮殿的式樣,如寬闊的墓道、厚重的鐵門、高大寬闊的圓形的墓室、古
古香的壁畫等。墓外植松柏,並有一些造型各異、形象逼真的大型石雕,陳列在陵墓的周圍,看起來倒也頗爲壯觀。
只是,爲什麼堅持把它稱爲“元帥林”,而不稱“元帥陵”呢?似乎有些費解,但前不久,原鐵道部部長郭維城同志(他曾擔任過張學良將軍的機要秘書)卻道破了這個謎底,他說:“張作霖名爲大元帥,實際上是‘東北王’,他的墓在當時完全可以稱‘陵’。爲什麼沒有稱‘陵’呢?這是因爲張學良一直反對他父稱‘王’。張作霖生前曾對張學良說:‘你將來要做李世民’。張學良反駁說:‘時代不同了,你不是李淵,我也做不了李世民。’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張學良將軍比照‘孔林’,決定把薩爾浒陵園定名爲‘元帥林’,這便是稱‘林’,不稱‘陵’的緣故。”①
有人也許還會問,既然陵園已經初具規模,修得已經很象個樣了,張作霖爲什麼一直沒在此下葬呢?這原因當然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由于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張學良過早地離開了東北,離開了家鄉,並從此之後,始終沒有能夠重返故裏,所以將其父的陵園完全建成,並將他遷葬于此之事,他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遂成終生憾事。
但後來,張作霖還是入土安葬了,不過那是僞滿時期,是張的舊部張景惠等人辦的,他們沒有讓他進元帥林,而是將他仍安葬于遼甯錦縣張之墓園。這墓園原本是張作霖自己選定的祖墳,他的亡母以及他的原配夫人趙氏,都葬于此地。將張氏移葬在這裏,似無不可,但與張氏家屬及部屬的願望恐不盡相符,他們也許仍然希望將他歸葬“元帥林”吧,而這顯然取決于形勢,若是張學良將軍能夠回來,此事並不是辦不到的。當然,現在張作霖的墓園也還是受到政府保護的。此墓園在解放前由于管理不善,較爲荒蕪;解放後,列爲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墓園就面貌一新、大爲改觀了。尤其近幾年來,隨著
家開放、搞活經濟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錦縣經濟建設有了迅速的發展,來此遊覽觀光的人日益增多,張作霖墓園幾經修葺,氣象更加不同往年,這也正象有同志所介紹的:
在遼西走廊上,有一座鮮爲人知的小城,這就是遼甯錦縣——大淩河鎮。近年,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這個地方逐漸出了名,被人稱爲“北方的三明”。
然而,更爲引人注目的是,縣城以東二十五公裏,有一座張作霖墓園。
墓園在石山鄉驿馬坊村西頭的果樹林中。此墓園始建于一九一六年,那是張作霖小有發迹之時。墓地共占地二十余畝。在墓園的西南方一座山上,有一方形平面玉石,每當旭日東升,方石閃輝發光。山的後面,有一座山尖,遠望似猴,因而稱作“猴山”。一九一六年,張作霖將其亡母靈柩由遼甯黑山縣移葬于此,立爲祖墳,以後依次埋葬了張作霖的原配夫人趙氏,“九·一八”事變後,由張作霖的舊部(當時任黑龍江省僞省長的張景惠、僞陸軍部長、總理大臣張海鵬等人)辦,將張作霖的屍骨由沈陽采林寺移葬錦縣驿馬坊與趙氏合葬。
一九八五年八月,錦州市人民政府將此墓園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修複。墓園的四周,已用青磚砌成花牆,園內立有一塊潔白的方石,上面镌刻著:“張作霖墓園錦州人民政府立”。
墓園分前、後兩部分,由青磚鋪成的甬道連接在一起。前面部分,由兩塊石碑組成:南面的一塊是張學良八歲時爲其祖母而立的宣統皇帝三年賜給其祖母王氏的诰命碑;北面的那塊是張作霖爲其母而立。兩塊石碑均由赑屃負碑,碑冠雕有龍身盤曲而形成的九個空孔,稱作“九眼透龍碑”,做工十分精細。沿著甬道向裏行,有兩座墳墓成“一”字排列。一座是張學良的祖母王氏墓,另一座是張學良的父母合葬墓。兩座墓均由泥封頂,青磚做裙,十分氣派。②
總之,皇姑屯事件發生後,由于東北當局的鎮靜,再加上張學良的迅速返奉,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權利的交替,形勢穩定,這就使得一直伺機而動的日本帝主義者的囂張氣焰不得不有所收斂。因爲他們原以爲皇姑屯的爆炸聲,會使張作霖一命歸天,而東北政局也會立即陷于混亂,他們只需多少動用點軍隊,東北便垂手可得。誰知,出乎意料的是,張作霖生死不明(出事當天省公署的公報使他們大惑不解,不明真情),雖然發生了炸車案,但東北安堵如常,政治、經濟和人們的生活沒有什麼大的波動,年輕的張學良很快便成爲東三省的無可置疑的統帥。
當然,要說那時已經天下太平,可以高枕無憂了,那也不對。因老帥之死而造成的危機,雖已扭轉,但危險並未完全消除。日本人的狂妄謀沒能完全實現,但卻賊心不死,緊接著又打起了東北獨立的旗號,逼迫張學良實現其父生前對日所作的所謂保證與許諾,在東北享受更多的特權;同時也准備把他變爲一個聽憑他們擺布、對他們唯命是從的傀儡,如不順從,將重新物
人選,取而代之。
這時的民
蔣介石,則極力策動張學良“易幟”,與南京攜手並進。這雖然並不是東北政權的決策,但張作霖在撤離北京時,有與南京修好之意,這一點張學良也是贊同的。皇姑屯事件發生後,更促使張學良進一步增強了與南京接觸的願望……
《換旗前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