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換旗前後上一小節]獨占東北,則是民族矛盾。我們不應該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列,更不應該置階級矛盾于民族矛盾之上。否則的話,如果認爲張學良歸順民
政府,投靠蔣介石,是加強反動統治力量,不可贊揚,難道我們可以贊揚溥儀在東北建立僞滿洲
嗎?對于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和華北事變,難道我們可以支持漢
的分裂活動嗎?”⑦
顯然不能。所以,東北易幟是張學良主政後所采取的重大的政治決策,將它稱之爲愛主義行動決非溢美之詞,而是完全符合實際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張學良能做到這一步,能夠力排衆議、真正實現自己的主張,也並不容易。那時,他不僅遇到日本人的粗暴幹涉,而且在東北領導集團內部也存在著複雜的鬥爭,令人震驚的“楊常事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證。有人也許會說,東北易幟取得勝利後,天下並不太平,張學良本當團結部屬,砺精圖治,共保東北河山,以不負衆望才對呀,爲什麼在換旗後不久,就突然決了在東北領導集團當中舉足輕重的楊宇霆和常蔭槐呢?有人說,少帥剛剛主政,極需維護他的權威。在此特殊曆史條件下,張對野心很大的楊、常采取斷然措施,消除隱患,從此事無掣肘,有利于鞏固東北政權,這樣做是必要的;也有人說,事情沒有那麼嚴重,他們有致死之憂,無該殺之罪,楊、常二人的被殺,主要是由于日本人的挑撥,張學良是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了;有的則認爲,楊、常固然是有錯誤的,但
置的方式是不是過于嚴厲了?難道就不能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嗎?實際,這一點張學良並不是沒有想到,他曾耐心地等待過,也作過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不過,細想一下,也不奇怪,因爲張學良被逼得要使用武力,就說明他們之間的隔閡與矛盾之深,同時也不僅僅是什麼政見不同的問題,而實際“是當年東北統治者內部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是很難避免的政變。有的同志說,這是因爲中
缺乏民主與法製的結果,不免有些‘書生之見’。翻開中外的曆史,考察當今世界,有哪些政變是事先經過法律的程序呢?當時,張、楊的矛盾已勢不兩立,楊慾殺張的風聞,亦時有傳說,楊之進逼,使張已達到了‘實難忍受’的地步,已遠非法律程序所能解決的了。”⑧當然,也有甚感惋惜的。略謂:“如果楊‘退歸鄉裏’或‘冥鴻海外’,或可免一死,但象楊宇霆這樣貪戀權位、野心勃勃的人物,怎能甘心退出曆史舞臺呢?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說:‘
決楊、常,是逼出來的……最後只有一條路,你死我話。’張之除楊,實出于不得已,如果不除楊,東北將政出多門,更加混亂,這是日本侵略者最歡迎的。”⑨
這就清楚表明,張學良之殺楊不是偶然的。說是楊專權跋扈也好,是權力之爭也好,總之楊之所作所爲已成爲東北政權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和嚴重威脅,既是他要孤注一擲,張學良也不得不铤而走險了。
當然,也有不以爲然的,如認爲問題是存在的,但並不那麼嚴重,主要是張學良多疑,或謂這是以私廢公,公報私仇等;有的說是因爲日本人的挑撥,還有的說是中了南京方面的反間計,因“張之殺楊,主要因爲楊與白崇禧勾結,白要楊‘推翻張學良,取而代之’,蔣介石探知,密告張,要他‘先下手爲強’。”……
這些說法,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不過,若只強調某一點,以偏概全,特別是忽略了促使張學良必慾除之的他的日問題,也是欠妥的。至于說,還有的認爲楊、常有能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樣做,“使東北當局的對日對蘇交涉失掉了樽俎折沖的人,東北外交完全委之于南京政府”,導致了東三省的迅速淪喪,似乎是闖了大禍,這就更未免言過其實了。
對楊、常事件究竟應當怎麼看?它的真相和內幕究竟是怎樣的?這是個比較複雜而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有必要再作些專門的研究、探討。而這,顯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且待另辟專題,詳加評析。
--------
① 引自1987年10月20日《文摘周報》盧瑞升的摘編文章,原作發表于《文化周報》,作者:王海、連義。
② 張華柱,《遼甯錦縣張作霖墓園》,載1987年2月5日《西安晚報》。
③⑤ 張同新:《民
新軍閥混戰史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④ 周毅:《爲家統一而矢志奮鬥的張學良將軍》,西安事變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未刊稿。
⑥⑦ 丁雍年:《張學良東北易幟述評》,張學良暨東北軍史學術討論會論文,未刊稿。
⑧⑨ 常城:《再論“槍斃楊、常”》,見《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3期。
……《換旗前後》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