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危難見真情第2小節

危難見真情

第2小節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危難見真情上一小節]的行爲有辱門庭,使他無臉見人,所以在盛怒之下,登報與她斷絕父女關系,並決定從此引退,不再爲官!

  事情竟然發展到這個地步,是趙四小jie無論如何也料想不到的,所以這使她非常痛苦。另方面,她同于鳳至的關系也不是象後來那樣融洽。“她初到沈,于鳳至不許進‘大帥府’,住在府後一小樓內,有門可通。後來始在‘帥府’大青樓內特辟一室,作爲她的閨闼,有時還住在北陵別墅。一九三○年張學良赴南京開會,于鳳至久慕滬濱之勝,偕二弟學敏及一荻諸人,由南京到上海一遊,住滄洲飯店。王曉籁等于華懋飯店設宴招待,獨一荻只身留在‘滄州’不許抛頭露面。她在外受乃父嚴譴,內被于鳳至擺布的忍氣吞聲情況下,對張學良的感情不但沒有心灰意懶,相反地更爲積極,生一男孩,由于代爲撫養。”①由此不難看到,在她初到沈陽時,日子並不是那麼順心。她孤獨,她寂寞,甚至受冷遇,遭奚落,chu在她那樣的地位,在張學良那樣一個還頗爲封建的家庭裏,她的遭遇並不爲過。但說她被于鳳至擺布的忍氣吞聲,似乎象小媳婦似的,整天提心吊膽過日子,那也不是。當然,這位不速之客的到來,使于鳳至有些不快,甚至産生過一些怨恨的情緒,這也自在情理之中。但于鳳至是個博學多才而又非常賢慧的女xing,對此事她采取了克製和寬容的態度,既未同張學良爭吵過,也沒有虐待過這位遠道而來的趙四姑娘。特別是後來,“當她和趙一荻相識在北陵,並qin自把她接回帥府以後,那個曾經在頭腦中萦繞的妖冶jiao矜的天津姑娘,逐漸被一位舉止端莊、chu事謹慎的善良小meimei所代替。女人的心都是相通的。當于鳳至得知趙一荻如何冒然出走、與父qin斷絕關系以後,她的心頭不知不覺地滋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同情和憐憫,她與她之間的芥蒂在逐漸消除。”②她的chu境也日益好轉了。這原因固然是由于人們出于對少帥的尊重,但更主要的還是趙四小jie的平等待人與善良。如果說因此她終于取得了于鳳至和帥府內各方qin眷的諒解與信任,那末,趙四小jie在隨後的東北易幟和誅殺楊、常這些大事上的聰明果斷,就更贏得了張家上上下下的好感。

  趙四小jie在東北易幟問題上是支持少帥的,楊、常居功自傲,chuchu與少帥作對,她和于鳳至也都qin眼看見,均甚憤慨。所以在擲銀元以蔔吉凶時,他倆也都在場,那還真有點緊張呢:

  張學良對此(楊、常的專橫——引者)雖也如梗在喉,但他念及楊、常的才幹和他們追隨大帥的功績,總是心存余慮,委決不下。最後,于鳳至爲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在大帥靈前占蔔算命,以求天意。

  一天傍晚,少夫人著人布置好靈堂,擺好桌案,點起香爐,然後請來趙四,講明原委,于是張學良手執一塊銀元開始蔔算。他們約定,連抛三次,若是三次銀元的袁大頭都朝下,就謀殺楊、常;如果朝上,便不宜殺戮。蔔卦時,于鳳至站在方桌旁極爲緊張。張學良抛了一次,朝下;第二次,依然朝下;待抛第三次時,銀元噹啷一聲,落到了桌子底下,于鳳至隨眼望去,心頭倏然一驚,原是大頭朝上落在了地板上。這時,只見站在桌子對面的趙四彎下腰,去撿拾銀元,于鳳至望著她心裏怦怦直跳。趙四看了于鳳至一眼,待放到桌面上時,仍是大頭朝下!于是,于鳳至高聲叫起來:“又是朝下!”

  張學良見此結果,回轉身朝大帥靈堂深深一躬:“這乃是天意!”于是,在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張學良便以“破壞統一,阻撓新政”的罪名,槍殺了楊、常……

  這兩樁大事之後,于鳳至漸漸對趙四産生了好感。看出她不僅耿耿忠心,全力扶佐張學良,而且柔中有剛,具有中guo帷幄之才。她覺得張學良年少氣盛,身邊的確需要這麼一個既精明又貼己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上,于鳳至通過細細觀察,也認定趙四的投奔張學良,的確是傾心鍾愛,人家身爲大家閨秀,chu在這種不明不白的情婦地位,既無怨言,又能寬容忍讓。趙四的這種脾氣秉xing,逐漸地贏得了于鳳至的敬重和喜愛。她覺得,趙四的很多才幹,是自己所不能取代的,如果自己能和趙四配合起來,一內一外,自己管帥府內務,讓她幫助漢卿協理政務,二人一心,鼎力相助,這不僅可以使張學良免去內顧之憂,更會幫助他的事業龍騰虎躍的!③

  趙四小jie的聰明和虔誠(趙四小jie初入帥府的境遇,父qin聲明使她精神受到的打擊,也使張學良深感不安,但爲保持家庭的和睦,似乎也無法作出其他的選擇,他早也說過,他們的結合“將沒有夫人名義,對外guo稱她爲自己的秘書;對中guo人稱之爲侍從小jie。”這些她都不計較,對愛情毫不動搖),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報償,從此以後她不再顧影自憐,過那種深居簡出的幽居生活了,而是在大帥府終于有了一席之地,算是初步站住了腳。而且,chu境也一天比一天好起來。這以後,也還遇到過一些風波和困難,但她對張學良卻始終是情有所鍾,堅定不移。從這時起,直到西安事變前的七八年間,她與于鳳至一直同張學良生活在一起,再也沒有分離。① 王益知:《張學良外紀》,載《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3期。② 趙春江、窦應泰:《少帥夫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③ 趙雲聲:《趙四小jie與張學良將軍》,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九·一八”,“九·一八”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裏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裏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張學良喜歡跳舞,愛看戲,對音樂、歌曲並無多大興趣。但這支淒切、哀婉的歌,卻真正撥動了他的心弦。那字字血、聲聲淚的歌詞,那滿含深情、悲壯蒼涼和令人心碎的曲調,常使他歌未罷,熱淚流。

  是的,往事如煙,曆曆在目,忘不了,忘不了,他永遠忘不了那個yin暗的秋季,那個風雲突變的最黑暗的夜晚……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中guo近現代曆史上一次令人震驚的民族大浩劫的開始,是中guo人民的空前嚴重的guo難。

  日本帝guo主義對中guo的侵略非自三十年代始,早在上個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時就開始了。他們對臺灣、澎湖列島的霸占,對旅順、大連和南滿鐵路的掠奪,對無辜的中guo居民的血腥屠殺,就已將他們的猙獰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他們用yin謀手段炸死張作霖,實際是武裝吞並東北的信號,是慾乘亂占領東三省,只是由于當時東北當局……

《危難見真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危難見真情》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