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虎落平原第3小節

虎落平原

第3小節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虎落平原上一小節]辦兩件事,即對內消滅紅軍,對外打擊蘇聯。蔣介石想挑起一次反蘇事端,是做給美guo人看的,是給美guo朋友的一個獻禮。另外,蘇聯必會反擊,能削弱東北軍的力量,這對他來說,也是求之不得的。因爲東北雖然名義上是“服從中央”了,可是還不是那麼馴服,這主要不正是因爲他們有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嗎?如果蘇聯人打他們,把他們的力量削弱了,對他無疑是有利的。就張學良來說,若是與蘇聯交惡,與日本人更是早有冤仇,這樣就會形成兩面受敵,從而迫使他不得不進一步靠攏南京,如此一舉三得之事,何樂而不爲?

  可那時,張學良只知道他的敵人是日寇,叫他打蘇聯,他是不肯幹的。但南京政府卻一再慫恿,推波助瀾,硬要他強行收回中東路,驅逐蘇方勢力。

  張學良與軍隊素有不解之緣,軍人氣質濃,對于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似乎有一種特有的虔誠,竟然真的遵命行事了。先是以所謂“東鐵爲共dang之淵薮”、要防止“赤化”爲名,搜查了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後又驅逐中東路蘇方人員,繼之是中蘇間發生嚴重的武裝沖突,東北軍損失慘重,蘇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並向中guo政府提出強烈抗議,要求賠償損失,並宣布與中guo斷絕外交關系。這件事在guo內也引起公憤,上海工人還進行了示威遊行,譴責南京政府的反蘇活動。

  蔣介石泄氣了。在外交上也陷于困境。張學良更接連收到出師不利和“旅長兩名陣亡,士兵潰散”的緊急電報。當他要求政府補充損失時,蔣介石卻以他正集中兵力打紅軍爲名,不給東北軍任何補充。張學良雖曾據理力爭,也毫無作用。此舉不策略,政治影響不好,出師不利,這是張學良料想不到的。當年曾在張氏身邊工作的劉鳴九先生回憶說:“軍事受挫,張學良自知上當,乃當機立斷,停戰言和,徑直同蘇聯談判,簽訂“伯力議定書”,恢複沖突前中東路狀態,釋放蘇方被俘人員,尊重雙方共署原則,這一事件雖然chu理得及時果斷,但卻也造成了張學良同蘇聯關系的裂痕。”還說:“中蘇沖突宣告結束,南京政府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周龍光(字二爲)來沈,遼甯外交特派員王鏡寰設宴招待,出席的只有在沈的省政府委員六、七人(我也在內),同時邀請了原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駐南京辦事chuchu長秦華(字伯秋,曾任過奉天督軍署參謀長)作陪。秦是陸軍大學出身,在南京有不少同學和熟人,接觸中給他的印象是,南京和東北合作並無誠意,時常流露出不滿情緒,張學良得知後將其調回。在這次宴會上,酒至半酣,秦突然向周尤光提問:“二爲兄,此次沈陽之行是否還要cha手中蘇談判善後之事?”周頗感尴尬,連忙說:“伯秋,這次只是來東北看看,上feng並未責成過問此事。”秦乘虛直逼,憤憤地說:“中蘇沖突就是南京挑起來的,這你不能不承認吧?南京總想加害于東北,guo民政府成立之初,東北剛剛易幟,楊永泰(蔣介石總司令部秘書長)就曾上了一個條陳,其中主要的一項提出以武力解決二、三集團軍,以金錢收買第四集團軍,以外交消滅第五編遣區的策略(注:當時蔣介石任guo民革命軍總司令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馮玉祥分任二、三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由于東北剛剛易幟,當時南京政府計劃裁減全guo軍隊,把東北劃爲第五編遣區),你說這不是實有其事嗎?”周龍光聽後,面紅耳赤,手足無措,支支唔唔地說:“伯秋,我根本不知道這事,你怎麼能提這個問題。”秦窮追不舍,還想再施責問。我們在座的人連忙進行勸解,紛紛說:“伯秋喝醉了,老朋友相見,今夕只宜談風月,還是不要說這些了。”局面稍有緩和,宴會不歡而散。”⑤

  接下來,劉鳴九還談到了在張學良離開東北、一去不歸之前他們之間的一次談話,那也是發人深思的。他說:“一九三一年春,南京政府召開guo民會議,遼甯農工商學各界也選出代表前往參加,蔣介石希望張學良能出席,他欣然應諾。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在他准備啓程前兩天的一個傍晚到大帥府想同他談談,適逢他外出,我就留一封短信說,我個人見解,這次開會的代表均已派定,你是否不必qin自去了,明天再來當面陳述意見。次日傍晚去時見到他,就把我領到樓上他的臥室。坐定後,他先說:‘你的信我看到了,你還有什麼意見?’我于是向他陳述了不去南京開會的看法,我說:‘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趁目前相對平靜的時機,把家裏的事情整頓好。當前,強敵在外,日本虎視眈眈,亡我之心不死,極應隨時引起我們的戒備。’‘我們和南京合作,當知己知彼,不即不離。我看南京對我們並不是以誠相見,這是應當有所覺察的。我想舉舉事例,不過可能比喻不當。閻錫山的情況你是很清楚的,不論外部有什麼變化,他總是不離開山西根據地,南京怎樣拉攏他都不爲所動,始終保持在山西的地位。老虎居深山,一聲長嘯,山鳴谷應;一旦虎落平原,威風盡失,連狗也要欺侮它。我的比喻不當,意在請你重視內部事務,千萬不要忘掉根據地。’我說這番話時,他聽的很認真,最後他說:‘你的意思很好,但也不要神經過敏。我們和蔣介石過去並沒有什麼關系,現在既然是合作,就要誠心誠意,因爲只有誠心誠意才能合作得好,否則疑慮重重,那還怎能合作呢?我的行期已定,還是去好。’我見他真誠合作的信念甚堅,也就再未過多進言。

  “這次談話之後,張學良如期前往南京,而這一去實際上就長期告別了東北,直到現在五十五載迄未歸來。他開完guo民會議回到北平後,因病住進協和醫院……面對日方(在東北)不斷滋事挑釁的險惡局勢,蔣介石電令張學良不抵抗,隨後爆發“九·一八”事變。東北這個根據地的不複存在,使張學良大大削弱了相對獨立的能力,不得不增加了對蔣介石的依附。

  “‘九·一八’事變激怒了全guo人民,矛頭直指蔣、張。蔣介石爲了保全自己,又一次利用了張學良的忠誠,逼他下野出guo,張竟忍辱負重,甘願代蔣受過,再一次蒙受嚴重打擊。……”⑥

  這一幕幕的往事,使張學良逐漸感到,與南京合作,看來不是象他先前所想的那麼簡單了;而在蔣介石的“笑臉”的背後,似乎也隱隱發現某種不祥之兆。但在那時,他對蔣的yin暗心理和本質還未真正看清,他雖然明知又一次當了蔣介石的替罪羊,但仍無怨恨,這雖然是他很不情願的,但他仍然准備服從。……

  張學良的這些想法,當然也很難瞞得過善于察顔觀se的蔣介石的眼睛,他看到張學良神se黯然,內心裏感到高興,暗暗罵道:“張學良,張學良!你小子過去仗著東北軍實力強大,有資本,同我討價還價,遲遲不肯歸順中央。後來,名義上是改換門庭,挂起青天白日旗了,可卻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對我總是若即若離,不肯服服貼貼。中原大戰雖然立了功,可是才過了一年多,又不聽招呼了,東北丟了就丟了嘛,我們打不還手,‘guo聯’遲早是要說話的,可你卻急得不得了,又在長城一線和日軍激戰起來,還在報紙上大吹大擂,要搞什麼保衛熱河之戰,鬧騰得連我都不得不離開‘剿共’前線,北上督師,結果怎麼樣,還不是一敗塗地嗎?這一回,我讓你小子先給我下臺,並且讓你走得遠遠的,不給你點顔se看看,你是不會老實的!”可在嘴上,卻還是虛情假意地說:“漢卿,不必難過,等機會再起,報guo之日方長嘛,唵,唵,就這樣吧,再見,再見。”言畢起身送客,張學良怅然離去。

  --------

  ①② 引自《文摘報》摘編的陸印全關于宋子文事迹的文章。

  ③ 李政、徐陸英:《少帥春秋》,載1985年8月25日《電影晚報》。

  ④ 中東路事件:蔣介石政權建立後,對外執行聯美qin帝、反蘇反共政策,發生在1929年的轟動一時的中東路事件就是他們挑起的。這一年5月和7月,張學良受蔣介石唆使,強行驅逐中東路蘇方人員,並對蘇作戰,結果東北軍受挫,被迫議和,同意恢複沖突前狀態。

  ⑤⑥ 劉鳴九:《積極追求愛guo統一的張學良將軍》,見《在同張學良相chu的日子裏》,遼甯人民出版社1986年1o月出版。

……

《虎落平原》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