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西京之變上一小節]與武裝特務也都被解除了武裝。警察局長、軍統小頭目馬志超,在雙十二事變之夜,未在警察局內(他白天到活動,向下屬反複交代委座在此,形勢緊張,警局各官佐必須日夜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可是他自己夜間卻溜回家了)。西安事變發生後,他化裝成人力車夫逃跑了。總之,西安城內的軍事行動進展順利,在上午八點鍾以前就全部結束了。
駐蘭州方面的東北軍在接到西安舉義的密令後,也在蘭州采取了必要的軍事行動,控製了蘭州全城和機場。
然而,也有拒不執行命令的,這便是當時駐洛陽的東北軍炮兵第八旅旅長黃永安和駐大荔的十七路軍第四十二師師長馮欽哉。黃永安拒不執行阻止中央軍西進的指示,向民
鞏洛軍事當局告密,表示聽從南京指揮。馮欽哉則不聽楊虎城調遣,公開通電反對發動西安事變。由于他們的叛變,致使潼洛防線,不攻自破,“討逆”軍越潼關,進駐二華(華
、華縣),迫進渭南,西安受到嚴重的軍事威脅。
這裏,值得一提,也使人驚訝的是馮欽哉的行爲。西安事變爆發前,張、楊二將軍爲防走漏風聲,沒有通知遠在同州府(今大荔縣)的四十二師師長馮欽哉。但西安方面的軍事行動開始,即事變爆發當日拂曉,楊虎城打電話給他,向他傳達兵谏蔣氏的決定,並下達作戰命令。可是他卻拒絕了。原來,在西安事變前,他對張、楊聯共抗日的活動已有所覺察,而他對這種做法是完全反對的,正象他自己所說的:“我認爲張學良是胡鬧,楊虎城是盲從,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堅決擁護的。所以,我自認爲看清了張、楊的反蔣意圖後,也暗中作了些准備,如我過去從不自帶部隊上
,這時也天天同部隊一起上
了,以便隨時應付事變發生。”⑧因此,當楊虎城要他率部迅速集結進駐潼關,以防堵中央軍進犯西安時,他竟“在電話中表示:‘張副司令的命令我不聽,你有什麼辦法,我們再商量。’我說這話的意思是要楊虎城將軍不要聽張學良的命令,而要接受我擁蔣打張的主張,楊察覺我的意圖,也就沒和我多說什麼了。”⑨但楊將軍並沒有放棄對他的這位老部下的爭取教育,他先後派續範亭、續式甫、許海仙等在十七路軍中有些名氣的人前往勸說,均無結果。後來甚至還發生了槍殺來使的事件,這就是張逸中(也有說是叫張依忠)之死。這件事馮欽哉雖然強調張是前來策動他的部下棄暗投明,是來瓦解他的部隊的,使他很反感;另外,張也未說明他是楊將軍派來的等。但他這樣做,畢竟是錯誤的。對此,趙亞宣有一篇記述詳盡、而且也是過去曆史資料不曾涉及的別具一格的回憶文章,向讀者展現了一樁不大爲人所知的曆史公案。作者說:
張逸忠(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革命,後爲十七路軍軍官,時任西安綏靖公署軍法長——引者)騎在馬上,瘦削的臉上露出一種不可一世的神氣,一雙眼睛輕蔑地注視著前方蕭瑟的景物……他心裏正想象著馮欽哉迎接時,對他做出畢恭畢敬的樣子,哪裏知道,等待他的卻是猝然間修築起來的墳墓。
張逸忠此行意在谒見馮欽哉,令其揭竿而起。不料張卻出人意料地先到馮欽哉的部屬武勉之的司令部去了,他將西安發生的事情向武勉之作了簡單介紹,最後對目瞪口呆的武勉之說:
“你部的任務,就是要在同州府一帶就地擺開,狙擊隨時前來尋釁鬧事的武裝力量,還要聯合友鄰部隊,做好一切准備,隨時聽候主任調遣。”
武勉之心頭一震。兵谏蔣介石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心想要是一個師那就好了,行動方便,可我僅僅只有一個旅,上有馮欽哉,鄰有柳呂(有的說是“彥”)彪,稍有疏忽,後悔莫及,何不先聽聽柳呂(彥)彪的意見呢?于是笑著說:“長,還是先到柳呂(彥)彪那裏去一下,然後決定不遲。”柳呂(彥)彪也內心惶惶地拿不准主意。在躊躇萬分之時,柳呂(彥)彪就搖動電話機,將此情況向馮欽哉作了彙報。
不想柳呂(彥)彪的話音未落,話筒裏傳來了一聲震怒:
“把他押過來!”
簡直和爆炸的聲音沒有兩樣,柳呂(彥)彪刹那間頭皮發麻,稍一回神,才知道師長的命令違抗不得,便放下電話,沈下臉來,大喝一聲:
“來人,給我拿下!”
風雲突變,事前未曾預料,張逸忠憤怒咆哮著:“我是奉楊主任的命令來的。”“我是堂堂的軍法長。”
“我要把你們軍法理。”整個兒司令部回蕩著他怒吼的聲音。盡管如此,還是被那些擁上前來的警衛人員捆了個結結實實。
武柳二人押著張逸忠來到馮欽哉住時,馮欽哉早就殺氣騰騰地等在那裏,剛等到張逸忠站穩,便惡狠狠地撲上去,在張逸忠的身上咬了兩口。
兩口咬得好狠,使從來未曾受過皮肉之若的張逸忠大聲嘶叫起來:“馮欽哉,有朝一日,我要剝下你的皮!”
可是,這一天永遠也不會來了。
馮欽哉爲何咬張逸忠兩口?原來張逸忠和馮欽哉早就因爲爭買一片空地而結下了冤仇……他咬張逸忠的第一口,是還報買空地時的羞辱。這塊馮想購買的在西安城內的地皮,因張逸忠的不合作態度,使他的願望落了空。他咬張逸忠第二口,是還報離間部屬之仇。殺張的原因,還不在反對張楊兵谏蔣介石的義舉。
張逸忠還在破口大罵,馮欽哉“啪”地一掌擊在桌子上,大吼一聲:“拉出去,槍斃!”
一群警衛人員,抱著拼命掙紮的張逸忠出去了。馮欽哉還不解恨,一直尾隨其後,自聽到執行的槍聲,看到張逸忠的腦漿迸裂,才回轉身來,心滿意足地走了。⑩突然,就象在12月12日清晨其它突然出現的事件一樣,這起槍殺來使的事,也是猝不及防,出人意料的。這也難怪,一場石破天驚的壯舉,盡管作了周密的部署,希望不流血,但傷亡有時又常常是難免的。只是情況不同,有的是由于不明真相和頑抗造成的。如在華清池交火中的傷亡者;有的是預料不到或完全可以避免的,如邵元沖之死;有的是不該發生的,如後來王以哲將軍的遇害;有的則顯然是“在個人恩怨和民族大義面前,見私仇而忘大義,曆史上寫下了不光彩的一頁”,如張逸忠的被槍殺。人們譴責那些置
家民族利益于不顧的人,而對于爲
爲民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的那些義無反顧的志士仁人,則將永志不忘,並且始終對他們懷著深切思念之情。
--------
① 宋文梅:《我所經曆的西安事變》,見《西安事變曆記》,中
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對于這個電文該書編者還有一個按語,指出:據《西安事變資料》(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蔣12月15日給宋美齡的遺囑之有關內容應是“余決爲
犧牲。……唯經
、緯
兩兒,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余靈……”
②⑥ 宋文梅:《我所經曆的西安事變》,見《西安事變曆記》,中
文史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
③④ 蔣介石:《西安半月記》,見西北大學曆史系中現代史教研室、西安地質學院中共
史組、八路軍西安辦事
紀念館合編的《西安事變資料選輯》,1979年4月出版。
⑤ 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⑦ 安危:《流落海外五十年的密件》,原載1986年12月2日《西安晚報》。
⑧⑨ 馮欽哉:《西安事變時我反對張、楊,擁護蔣介石的經過》,見《西安事變曆記》,中
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⑩ 趙亞宣口述,杜鵬霄整理:《西安事變中一起槍殺“特使”案件》,原載《當代青年》1986年第9期。此系摘引。
……《西京之變》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