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被人們譽爲救領袖的張、楊二將軍舉義西安,由于符合廣大群衆的抗日要求,順應了曆史的發展,深得人心。一石激起千層
,在事變初爆發的那些日子裏,它雖然不象在兵谏時那麼驚心動魄,卻也是很不平靜的。當“雙十二事變”的清脆槍聲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靜,把一向過著較爲安定的生活的西安市民從睡夢中驚醒時,都吃了一驚。最初,誰也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膽小的把門窗關得更嚴了,商店推遲了開門的時間;但膽子大些的,則悄悄走出來,觀察動靜,見“街上站滿了十七路軍的戰士在阻止行人通過。大約九時左右,分駐所的警察,拍鋪子的門叫喊‘掌櫃的,鋪子開門照常營業,沒啥事。’早飯後,十七路軍政治
的宣傳車駛向街頭,向行人散發‘張楊向蔣實行兵谏和提出抗日救
八大主張’的通電。人們爭相閱讀,喜形于
。大約十一時左右,鍾樓聚集的人群很多,西安二中、西安高中、女師等校的同學列隊遊行高呼:‘擁護張、楊二將軍八大主張’,‘改組南京政府’等口號。有的慷慨陳詞,作街頭演講。講到日寇在平津橫行時,聲淚俱下,並高唱《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聲此起彼伏,激動人心。”①
事變爆發的當天上午,張、楊二將軍向全和南京政府發出通電,提出八項救
主張。
在通電發出之前,張學良曾到西京招待所,向被扣留的南京軍政要員說明情況,談到此次行動,純爲家民族,絕非爲個人利害打算,一俟達成一定的協議,他們以及委員長都可以返回南京。接著,他拿出擬就通電全
的文稿,當衆宣布道:“‘各位,這是我給全
的一個通電。我來向各位宣讀,希望各位聽完之後,如果同意,便在上面簽一個名,我再拿著這個通電去找委員長。’張學良念道:
東北淪亡,時逾五載。權淩夷,疆土日蹙,淞滬協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協定,繼之于後。凡屬
人,無不痛心。近來
際形勢豹變,相互勾結,以我
家民族爲犧牲。綏東戰起,群情鼎沸,士氣激昂,丁此時機,我中樞領袖應如何激勵軍民,發動全
之整
抗戰。乃前方之守土將士浴血殺敵,後方之外交當局仍力謀妥協。
自上海冤獄爆發,世界震驚,舉痛憤,愛
獲罪,令人發指。蔣委員長介公受群小包圍,自絕民衆,誤
咎深。學良等涕泣進谏,屢遭重斥。日昨西安學生舉行救
運動,竟唆使警察槍殺愛
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學良等多年袍澤,不忍坐視,因對介公爲最後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西北軍民一致主張如下:
(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各派共同負責救
;
(二)停止一切內戰;
(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領袖;
(四)釋放一切政治犯;
(五)開放民衆愛運動;
(六)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確實遵行總理遺囑;
(八)立即召開救會議。
以上八項,爲我等及西北軍民一致之救主張,望諸公俯順輿情,開誠采納,爲
家開將來一線之生機,滌以往誤
之愆尤。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于救
主張貫徹,有濟于
家,爲功爲罪,一聽
人之
置。臨電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張學良念完後又說道:‘這電文下面簽名的已有兄弟和楊虎城先生二人,如各位同意,也在這上面簽個名。’于是馬占山先簽,接著陳誠、朱紹良、蔣百裏、于學忠、邵力子、蔣鼎文、衛立煌、陳調元、陳繼承、萬耀煌、何柱、孫蔚如、王以哲、黃英斌、缪澂流、錢大均等均在通電後面簽了名。
“十五日,張又將西京招待所的一些‘中央’人員遷移到張公館附近的玄風橋、金家巷房屋居住,一切都優待,分送每人一本《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論》等書及撲克等消遣東西。張學良除每天到蔣介石住所談談外,還經常到這裏說說情況,交換意見。
“十六日,張學良對南京的諸人言:‘何敬之派人向華縣、渭南進攻,前線接觸,虎城部隊已有傷亡。我這幾天要到前線指揮,少陪各位。如果他進攻不已,只好請蔣先生及各位轉移其他地方。”陳誠道:‘你這話可向委員長說,請委員長寫信給何敬之,與其他的人說是沒有用的。’蔣百裏向張學良建議:‘你可與蔣委員長商議,派蔣銘三(蔣鼎文)到南京去與何敬之商議辦法。’張即表示首肯,轉向蔣介石商議,蔣亦應允。當由蔣百裏先生、蔣鼎文分別去見蔣介石,商議派蔣鼎文去南京。”②但張、楊二將軍舉義西安,這振奮人心的消息卻如平地一聲春雷,也象一個力量很強的沖擊波,很快傳遍全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除了
民
內一些堅持反共和內戰政策的頑固分子大叫討伐、非要向西安興師問罪外,大多數人對西安事變是同情的,支持的。全
各地群衆和愛
團
的函電象雪片般飛來,堅決擁護張、楊八項主張,僅山西、湖南等五省在事變後的三天內拍來的電報就有一千數百封之多。
“不僅人民群衆擁護西安事變,而且舉風動,義師雲起。
民
政府裏不少中下層官員或者發表通電,或者率部反正。駐于甘肅省靜遠縣打拉池的胡宗南騎兵團,擊斃團長,全
官兵投奔抗日聯軍。甘肅省慶陽縣,泾川縣、環縣、合
其、鎮原縣、正甯縣和甯縣等縣縣長致電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政委員會,表示:‘督率所屬,保衛治安’,‘健全機構’,‘靜待鈞命’”③
但在南京民
政府內,在對待西安事變問題上,卻並不是一致的。當時,南京政府中,主張發兵討伐,認爲“不能過于瞻顧蔣公之安全,置
家綱紀于不顧”的雖居多數,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認爲這個事件不可訴諸武力,最主要的是,先應弄清事情真相和蔣在陝情況,再定“萬全之策”。由于主戰派居多數,所以仍決定討伐,並任命何應欽爲討逆軍總司令,發布“討伐”,定要“掃蕩叛逆,以靖凶氛”。總之,那些聞變大驚、六神無主、力主大動幹戈的大人先生們,聲嘶力竭,大叫大嚷,大有必慾踏平西安、生擒張、楊,方解心頭之恨之勢。其中比較突出的頭面人物,便是戴季陶、何應欽。而當時主戰最堅決、且言詞激烈、舉止反常者則是戴季陶。此公反共、反革命有理論(君不聞,早在二十年代中期,他不是就抛出所謂《孫文主義哲學基礎》等歪曲三民主義、攻擊共産主義的文章嗎?不是因爲由于它帶“理論
彩”,而還被稱爲戴季陶主義嗎?)有行動,論其反共曆史之悠久,並不比蔣介石遜
,如今看到自己的密友被扣西安,怎能不惱羞成怒,極力主張進攻呢!爲了說服大家支持以武力威脅的辦……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