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一石激起千層浪第3小節

一石激起千層浪

第3小節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一石激起千層浪上一小節]盼中央剿討部隊能早到西安’(蔣介石:《西安半月記》)呢?其實這也並不難理解,因爲蔣介石也看到了這步棋,僅憑張、楊的實力,無法與中央軍相對抗,實行軍事政治兼顧解決事變之法,或許可以早日解決問題。所以他在12月17日給何應欽下的停戰手令中,只肯停戰三天,想利用guodang軍事實力這張‘王牌’,要挾張、楊在幾天之內放他回南京。宋子文到西安後,他又對宋子文說:‘唯京中軍事計劃與兄正同也。’並囑宋子文說:‘如照余之計劃五日內即可圍西安,則余乃安全,雖危亦無所懼,宣告京中諸同志,勿爲余之生死有所顧慮以誤guo家之大計。’蔣還以手向宋子文示意‘暗示中央應從速進兵。’(見《西安半月記》)如果何應欽果真有炸死蔣介石取而代之的yin謀,那麼這的確是個天賜良機。然而何應欽並沒有派空軍去轟炸西安,對于蔣介石的用心,何應欽也可謂是深得其意,當他接到蔣介石17日下令暫停轟炸三天的‘手谕’後,一面令空軍暫停轟炸,一面聲稱,如張、楊‘藉此希圖緩兵,不于此期內送委座回京,則本人自當嚴厲執行原定計劃,徹底掃蕩’。在12月19日、22日兩次討論決定暫停轟炸時,何應欽一面令各部隊‘遵令’,一面積極布置東西兩路軍事,以壓迫張、楊,及早送蔣回南京。應該說作爲蔣忠實走卒的何應欽與蔣介石的配合是相當默契的。”⑧由此可見,何應欽雖然當了討逆軍總司令,也有不少敵視張、楊二將軍及西安事變的言行,但他並非主張討伐最力的人。在何積極布置討伐張、楊的過程中,他與以宋氏兄mei爲代表的“和平解決派”雖有分歧,但還是作了相應的配合。

  至于說何應欽與日寇相勾結,甚至說他與日本人“聯合害蔣”等,則是根據不足的。因爲,“第一,武力討伐張、楊是南京guodang政府的一貫主張,與日寇當局對西安事變的chu置毫無聯系……。當然,日本當局一面聲稱對西安事變取‘靜觀’和‘不幹涉’的政策;一面又積極挑撥南京與西安之間發生戰爭。17日,東京《朝日新聞》發表社論,表示支持武力討伐張、楊,企圖造成中guo內戰爆發,借中guo內戰之機侵入中guo。可見,日本帝guo主義支持武力討伐的意圖與南京當局武力討伐的意圖是截然不同的(但效果並非“截然不同”,它同樣都是有利于外敵入侵的——引者),因此不能說南京當局的武力討伐是日本帝guo主義的‘yin謀’。第二,何應欽當時是奉guodang政府的討伐令行事,既不存在日本人暗中支持何應欽,也不存在何應欽勾結日寇‘聯合害蔣’的事實。據史料記載,11月24日之前,何應欽同日本方面沒有任何接觸,直到12月24日,日本駐華大使川樾訪問何應欽,對討逆軍事有所探詢,何應欽的答複是‘本人惟知遵循中央政府既定方針辦理’。”(《日本人注視西安事件》,載《西安事變資料選輯》,西北大學曆史系中guo現代史教研室等合編,1979年4月出版)⑨

  也許有人會講,不管怎麼說,何畢竟是qin日派、討伐派,是反對西安事變的,也是反共的。是的,筆者也並不否認這一點,更不是要爲你開tuo,而是從實際出發,希望薄重事實,尊重曆史,以利于西安事變曆史的研究。至于贊同“取而代之”說,甚至寫進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是可以商榷,可以探討的,筆者把這些看法擺出來,無非是想向讀者提供一些有關西安事變學術研究的信息,以期引起讀者對曆史問題的興趣而已。

  至于與討伐派的主張相對立的guodang統治集團的另一個派別中的代表人物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在西安事變期間的活動,前面已經約略提到,筆者認爲最主要的是不管其動機如何(這與張、楊二將軍光明磊落的情懷顯然是不相同的),他們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這一點,還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也就是說,由于他們的抵製,在一定程度上對討伐派起了抑製作用,緩和了南京與西安的矛盾,促進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尤其是宋美齡,更爲積極、堅定,如當南京16日下達討伐令後,她曾斷然表示:“如打時,即飛往西安,同介石同死。”她還奔走呼號,對求戰心切的南京軍校學生講演,要求軍校學生“于未明事實真相前,切勿遽加斷定”,要他們“遇事鎮定,勿尚感情”,強調“談判之途徑,自當勿令壅塞”。後又qin往西安進行談判,竭力勸蔣讓步,終于使蔣態度有了轉變,使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步伐加快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雖然是多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張、楊二將軍的主導作用,中guo共産dang的有力的調停,周恩來等同志艱苦卓絕的工作,強大的群衆輿論的影響等,但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在南京和西安等地的積極活動,對事變的和平解決的促進作用,也是應當肯定的。

  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學良、楊虎城曾分別致電或派出專人與各地實力派聯系,尋求支持。當時各地方軍閥因爲懼怕如果蔣介石不倒臺會進行報複的,所以多數持觀望態度,不敢明確表示支持張、楊。但也有支持正義、態度較爲明朗,“雖救人自溺,在所不惜”而明確表示支持的,這便是兩廣。

  程思遠先生說:

  十三日,孔祥熙以行政院副院長的名義,以“元電”詢李、白對西安事變的態度。李、白即以“寒電”複孔祥熙雲:“漢卿痛心鄉邦,激于義憤,發爲行動,情有可原,盼審時度勢,遵循政治途徑解決,並團結全guo力量,一致抗日。”

  當時李濟深在梧州,特電guodang中央,主張號召全guo一致對外。後聞南京qin日派策動任命何應飲爲“討逆軍總司令”,李又進一步表示反對討伐張、楊。……

  一九三七年初,蔣介石將楊虎城、于學忠撤職留任,又扣留張學良,並調大軍進逼陝西,顯有以武力解決張、楊所部的企圖。一月五日,張、楊兩部將領聯名電責蔣介石,表示堅決抵抗,于是局勢又複緊張。一月十二日,東北軍與中央軍在渭南北岸發生沖突,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李宗仁又獲悉蔣介石的中央軍有可能在一月十五、十六日向陝南發動總攻之勢。消息傳來,深爲憂慮,于是急與四川軍閥劉湘聯系……一月十五日,由劉湘領銜(原作者注:《民guo大事舊志》只提“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五日李宗仁、白崇禧通電,請入陝中央部隊停止前進,盼蔣委員長領導抗戰”,而未提到劉湘領銜之事),李、白聯名,通電全guo,表示對陝不能用兵,應和平解決。⑩

  四川是西安的近鄰,川康綏靖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是當時四川最有勢力的實權派代表人物。他因對蔣介石1934年派參謀團入川cha手川政不滿,與南京guo……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一石激起千層浪》第4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