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何當共剪西窗燭上一小節]前些時,筆者在報紙上看到一張照片,如果不看說明,這究竟是誰的照片?上面的幾個人姓甚名誰,是做什麼工作的?那是無論如何也猜不出來的。看了照片旁邊的簡單的說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1986年3月13日,八十六歲高齡的張學良將軍偕同妻子趙四小及“總統府咨政”年已九十六歲的張群,在臺北一個公園裏的留影。這是人們所能看到的關于張將軍的最新的照片。照片雖不甚清晰,但幾個人的形象還是可以看清的。張學良雖已
發禿頂,面容蒼老,但他墨鏡西服,挺身而立,少帥風貌,依稀可辨,看樣子身
還頗硬朗(趙四小
看起來也還精神,不大顯老),這很自然會使人想到張學良的堅強和趙四小
的功勞!的確,多年來,還多虧了她,多虧了她的陪伴和照料,張學良才會有今天,才會八十多歲了仍然健在,仍然滿懷信心地在“奮鬥”。假如沒有她,沒有她數十年如一日地對他的無微不至的
貼、關懷和照顧,而是他孤身一人,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他能熬到今天嗎?所以從這方面看,趙四小
是值得感謝的,在那“黑雲壓城城慾摧”和“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危難關頭,在張學良
境最艱難的時刻,她不顧一切,再次打破世俗的偏見,毅然決然地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偏僻荒涼的“窮山溝裏”去與在囚系中的張學良相會,並從此再不分離,與夫君相依爲命,在風雪嚴寒中度過了自己的大半生。這勇氣,這情意,這犧牲,多麼感人,多麼使人欽敬!也許正是被趙四小
的真誠和這光彩照人的品德所感動的緣故吧,楊德政曾作《金縷曲》二阕,是分別贊頌張學良和趙四小
的,其中“懷張學良將軍”詞已如前述,另一首題爲“致張夫人趙绮霞女士”的詞,也是寫得非常優美、凝重而又洋溢著動人的激情的,詞雲:
雪壓綠萼梅,愈精神,萬卉凋零,惟你芳馨。香飄岩壑染流雲,事逐紅塵抛棄了,金華勝景,伉俪永偕戎馬情,長相依,鹣鲽久共影,生死戀,不了情!
中不憚苦風塵,渡關山,鴻斷雁零。萍蹤無定,芳草天涯懷故
,有待風雲崛起,看金瓯,永慶升平,鹹陽古道騁群英,華清池,蓮開更娉婷,三生願,了無痕。④
另有一個題爲《月墜林梢》(杜宣作)的劇本,則寫了張學良和趙四小近年來的情況。這雖系文學作品,但由于它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的,所以仍深刻、鮮明地反映了將軍晚年的悲壯情懷和他與趙四小
真摯的忠貞不渝的愛情,尤以中秋之夜一段,寫得出神入化,感人至深:
中秋之夜。
天空上沒有一片雲,澄碧得象一湖秋,一輪明月懸在上面,下面是一泓湖
,湖上澄淨得又象藍天一樣。
明月在湖面上投下清晰的影子。人們幾乎沒法分出哪是天,哪是,是天上的月亮映在
裏,還是
上的月亮映到天空。
湖邊,黑壓壓的一片森林。
湖和森林之間,有一條小路。
路邊有木梳椅。
森林中,手電燈強烈的光柱不斷在移動。
兩個黑影從森林中閃了出來。
黑影在小路上移動。
黑影迅速的消逝。
音樂。
趙绮霞挽著張學良慢慢地踱著。
他們停了下來,仰望長空。
張學良 一輪皓月!
趙绮霞 萬裏晴空。
張學良 這樣明朗的中秋月,真是一生很難見到。
趙绮霞 你看,這湖上的月亮和天上的一個樣。
張學良 (孩子似的)我們看到兩個月亮。
趙绮霞 天上的月亮是你,湖上的月亮是我。
張學良 爲什麼?
趙绮霞 因爲沒有天上的月亮,就沒有湖上的月亮,湖上的是影子,我就是你的影子。
張學良 不,你才是天上的月亮,你就是月裏嫦娥。不,你比嫦娥好上千萬倍,嫦娥爲了自己,偷服靈葯,向寶月私飛,她是一個利己主義者。而你,爲了我,卻放棄了自由生活。
趙绮霞 是我自願這樣做的。
張學良 自願投到牢獄中來,而且過了漫長的五十年,這在曆史上是罕見的。小四,我委屈了你。
趙绮霞 我認爲一個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這就是幸福。記得我們剛剛開始相愛時,我就說過,我們只要永遠在一起,我不計較世俗的名分,只要和你在一起,無論受什麼委屈,吃什麼苦,我都會感到幸福的。當然的,我也和任何人一樣,
渴望著自由的生活,想念我從小生活的故鄉,想念我的父母和人們……
張學良 你爲我犧牲太大。
趙绮霞 那你爲了什麼?
張學良 爲了祖的團結,爲了民族的解放,百死而不後悔。
趙绮霞 對呀,這就是你的意志。爲了民族大義,你不計較個人安危,敢于發動西安事變,把老蔣抓起來又放他回去,還敢于陪他回去,你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勇士。和你一比,老蔣就是一個懦夫了,他恨不得把你殺掉,但是他卻不敢。
張學良 小四,我們不談這些。的確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和大家一樣,比如今天中秋吧,一早起來就想念小時候過節的許多情景;現在我們在這裏看著這一輪明月的時候,我也想到我故鄉的人們,不也正在月光下想念我們嗎?這樣一想,我心裏就挺難受。
趙绮霞 人故土,沒世難忘。
張學良 小四,你說月亮遠嗎?
趙绮霞 當然遠啊。
張學良 雖然遠,但我們經常還可以看到她。
趙绮霞 那末最遠呢?
張學良 離我們最遠的,我看莫過于我們的故鄉了,我們走了五十年,還看不到她的影子!
幕後唱出:
朗朗中秋月
平生未了情
故鄉如夢幻
客況更淒零
赤膽報家
清茗對我心
百年催歲月
何日見升平⑤
但是,必須看到,盡管近年來形勢有所好轉,臺灣允許一部分人回大陸探了,可是阻力仍然是存在的,張學良獲得真正的自由的時日仍很難預料。這是使人憂慮的,因爲不論是從1936年年底就失去自由的張學良,還是在幽禁中一直陪伴著將軍的趙四小
,他們都已被監禁了五十多個春秋。且不說這種幽禁從一開始就完全是從個人恩怨出發,是非法的,不義的,是一樁駭人聽聞的冤獄,就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這種無理的軟禁也早該結束了,應當使張學良得到充分的自由了。
在西安事變將屆五十周年之際,紐約《美洲華僑日報》10月4日發表社論,呼籲臺灣當局釋放張學良將軍,文章說:
今年十二月十二日是西安事變五十周年,自十月三日起在伊裏諾州舉行的西安事變學術討論會中,美和臺灣海峽兩岸學者對這次中
近代史上有影響的事件展開……
《何當共剪西窗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