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張學良將軍的敬佩,想寫點有關將軍生平事迹方面的文章,是我多年來的願望。但因無法與將軍見面,加上資料不足,一直未能動筆。但此願未償,實難心安,竟有些慾罷不能了。後來,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走訪、調查、醞釀和准備,于1986年夏天開始動筆,一發而不可收,到年底便寫出初稿。
首先看稿並給予幫助的,是黃朝章教授。1986年冬,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在西安召開。在會議期間,我與陝西師範大學房成祥教授和中共中央
史研究室魚汲勝同志都曾詳談過這部書稿的內容提綱,他們還分別看了部分初稿,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和意見,使我在以後的研究和寫作中,受益匪淺。
1987年春,基本定稿。同年9月,去沈陽參加“張學良暨東北軍史學術研討會”期間,我又利用會前會後的一段時間,追尋張將軍的足迹,訪問他長期居住過的大帥府等舊址,走訪了一些老同志和張將軍的屬,同時還在遼甯省圖書館等
查閱了大量的曆史資料。回西安後,我反複琢磨,幾易其稿,唯恐不能書盡其意,唯恐未能准確地寫出將軍的思想和
格,唯恐未能公正地評價他的曆史功過,想盡量把張將軍的坎坷一生如實地再現出來,讓我們大家永遠記住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並從中得到一些教益,卻仍不能盡如人意。
在撰寫此書時,我精選史料,力求真實、准確,在行文落筆,注意追本溯源,以使言之有據;在寫到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時,一般不由作者作過多的描述渲染,而是盡量采用第一手資料,如本人的談話、書信、講演、文電等,或當事人的口述筆錄。引文大都出自比較權威的專論、專著及當事人的
身經曆和見聞;有一小部分系引自文學傳記或紀實
質的文學作品,它的准確
雖有所欠缺,但也並非憑空編造,而是“囿于特定的曆史範圍之內”的。它對于那個曆史時代的某些曆史場景和人物心理的描繪,也還是比較真實的。
張學良的生平事迹是不平凡的。由于自己平有限,錯誤和不當之
,在所難免,誠懇歡迎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在寫作過程中,多蒙西安地質學院和社科部領導及部內外同志們的關懷。江漢大學副教授李傳信、中地質大學離休講師曹冠卿同志審閱了本書的校樣,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西安地質學院社科部資料室、西安事變研究會資料室、西安張學良紀念館、商業部老幹部局白竟凡、鄭州大學楊中州副教授,以及李越、徐月俍、楊美讓、周亞蘭等同志,也從各方面給予熱情的幫助,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此書的出版,還得到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宣傳部領導的關懷和長江文藝出版社領導及編輯的關心和支持,在此表示深切的謝意。
最後,借用老作家柯靈一首近作“七絕”作爲本文的結束語。筆者無意議論當今文風,目的在于自勵,並與讀者諸君共勉。詩雲:
浮誇矯飾早成病,
作勢裝腔總失真;
好是風清月白夜,
披襟促膝話平生。
作 者
1988年8月5日
《後記》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