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尋找》,我掩卷徘徊,心滾沸,思緒萬千,情不自禁,喃喃自語:這是一篇很有看頭的小說!作品就象鏡子一樣,敏捷而清晰地反映了翦除“四害”前後的現實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作者的筆鋒犀利,尖銳地爲我們提出了人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在消除腐蝕青年一代健康肌
的毒素方面,尤其使人受到啓迪。
六十二年前,魯迅在鐵幕沈沈、黑夜漫漫的人吃人社會中,以他的《狂人日記》驚雷般地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迄今,看了小說《尋找》,閉目靜聽,這樣的呼聲猶響耳際,仍在轟鳴,不過,寓于了新的合意——“救救青年”!
文學是入學。這篇小說除了刻畫具有四十五年齡的小亮“父
”形象外,重點描繪的人物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喬曉陽、小亮、小娅和七、八個大學生。這些青年,由于所走的道路不同,因而
格、品質、精神狀態也不盡相同,但他們都遭到了林彪、“四人幫”直接間接的戕害,從心靈到生活,都受到了今人驚愕的創傷!我們看到這些青年,不僅僅流下了同情的淚,更主要的是引起我們的憂慮、思索,及時地“尋找”療救之方,以使他們盡快地愈合傷口,獻身四化。
喬曉陽,這個“烈士的遺孤”、紅衛兵頭頭,真象高爾基所寫的民族英雄“丹柯”,桀骜不馴,傾吐真言,掏出赤心,無懼于死!他緊跟流,響應號召,起來造反,參加武鬥,串連農村,
隊、參軍,變成“現行反革命”,入了監獄。後來出獄,“跟隨部隊開赴到前線去了”。象喬曉陽式的老造反、老紅衛兵,在我們的社會中爲數很不少。他們“熱愛
,熱愛領袖,追求進步,崇仰真理”,曾不顧
命地去追求、捍衛真善美,可是由于林彪、“四人幫”耍
謀玩詭計,他們一一成了政治騙子的“作嫁
裳”。這深深地傷害了他們“敏感的心,這傷口的深重是一輩子也難以愈合的”。這些青年只曉得“造反”“革命”,但他們的一切行動都帶有極大的盲目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幹其事而不知其事之嚴重後果。象喬曉陽這樣的老造反、老紅衛兵,只要不是林彪、“四人幫”的死
和骨幹分子,我們就沒有理由蔑視、輕視他們,把他們從我們的隊伍中推出去。他們受騙上當,爲林彪、“四人幫”之流幹了一些錯事、蠢事,但我們只能把這筆帳記在林彪、“四人幫”身上。然而,由于事是人幹的,喬曉陽式的青年畢竟幹了不少錯事、壞事,因此,我們決不能泰若
之、束之高閣,我們應義不容辭地去救救被林彪、“四人幫”欺騙、利用而開始害人。後來害己的喬曉陽式的青年,幫助他們提高認識,分清界限,愈合林彪、“四人幫”給他們留下的傷口,使他們振作精神,激勵鬥志,與全
人民攜手並進于新長征途中。如果不如此“救救”他們,他們中有的將會消沈頹廢,有的將會庸碌苟生,有的將會落伍掉隊,個別甚至發展成爲無政府主義者、震派人物、危及社會治安,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四化”建設。
小說中的“我”——小亮則是青年中的另一種類型。她與喬曉陽一同參加紅衛兵、一同造反、一同下鄉,因此他倆心心相印。但十年嚴酷的現實、曲折的生活,使他變得“太冷靜,缺乏熱情”了。她刻苦自學,“雖然在鄉下時間多,可書並沒少讀”,往往因看書而忘了燒飯,她考上了研究生。但她的致命傷是只知道苦悶、苦讀、苦鬥,至于爲什麼——是爲了我們的家和民族嗎?是爲了實現“四化”嗎?小亮心中惘然,甚至想都未想過。殘暴的政治鬥爭,當權者走馬燈似的變換,使小亮這樣的青年對政治感到厭倦、“頭疼”。小亮對喬曉陽愛情真摯而專注,但卻是感情勝于理智的表現,在她的心目中喬曉陽是丹柯式的英雄,對林彪、“四人幫”在喬曉陽身上炮烙的累累傷口——比如語言過激、行動盲目等,她全然看不清了,因而這種愛情算不得什麼純潔、高尚。凶惡的林彪、“四人幫”的暗礁觸翻了青年理想的船,使小亮式的青年失望了,但並沒有絕望,他們仍在苦鬥,“尋找”希望。不過,象這樣只要“愛克司”(x),不問“馬克思”(政治)的青年,如果我們不循循善誘,加以指導,醫治他們的傷口,救救他們,他們將會變成一只失去羅盤的船。雖在茫茫的海洋上摸索苦戰,但何時。甚至能不能到達
和人民指示的光輝的彼岸——實現“四化”,卻頗成問題。
小娅的七、八個朋友是粉碎“四人幫”後的大學生。從他們身上,看到某些青年己把生活上的“西方化”誤認爲現代化,他們陶醉于吃喝玩樂,出外郊遊,饞于前汁魚罐頭,崇拜香港歌星,議論西方打鬥片,留長發,哼圓舞曲,扭小步舞,狂歡作趣,美其名曰“思想解放”。他們既不要“愛克司”(x),也不問“馬克思”(政治),無大志,鼠目寸光,不學無術,成了混世蟲,只顧“尋找”一時快意,企求得到某種生活滿足,享受某種精神刺激,但他們並沒有攫取人的真正的幸福!林彪、“四人幫”“讀書無用”的毒汁在他們的頭腦中注射了、擴散了。他們對讀一切書——包括文化科學和政治理論的書都不感興趣,唯一的是沈溺子情慾、享樂、小我的旋渦中。我們對這樣一些青年,仍需要伸出拯救的手,拉他們上來,加強前途、理想的教育。這樣,他們迷于舞場上擺動的手,就會用來繪製“四化”的藍圖;他們滑于舞場上移動的腳,就會用來奮進在新長征途中。
小娅在校受到一些迷戀西方生活的青年的影響,與那七、八個朋友氣味相投,在“思想上”站在一起。她又與朝夕相
,受到潛移默化影響。她還具有刻苦鑽研精神,“能說流利的英語”。然而,哼圓舞曲、跳小步舞、“尋找”個人樂趣、不問政治的傷口在她身上還是明顯的。我們的責任是因材施教,分別對待,針對小娅這一類型“受傷”青年進行教育、開導,把他們從因中林彪、“四人幫”流毒而在政治上
于昏迷狀態中搶救過來。
救救青年,救救被林彪、“四人幫”欺騙、殘害而心靈受到各種創傷的各種類型的青年、是當今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爲了祖的未來,爲了四個現代化、我們責無旁貸!小說就是這樣深刻而生動地爲我們提出問題、並誘發我們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葯方,這是何等地具有普遍而積極的意義啊!
(原載《青春》1980年第4期)
《救救青年,愈合傷口!——評小說《尋找》(蔣義海)》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董會平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