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曹聚仁>從陶潛到蔡邕

從陶潛到蔡邕

曹聚仁作品

  沈從文先生近在guo文月刊(三期)談習作,叫青年們從周作人、魯迅作品學習抒情;其中說到周作人的人生態度,“似因年齡堆積,ti力衰弱,很自然轉而成爲消沈,易與隱逸相近,精神方面的衰老,對世事不免具浮沈自如感。”又引了我的意見,說周作人是“由孔融到陶潛”。我說周作人從孔融走向陶潛的路,那是六年前,當周某發表五十自壽詩時說的;可惜沈先生不曾看見我前年寫給周某的信,我希望他不要從陶潛轉到蔡邕的路上去,可是他畢竟走上蔡邕的路,我們做朋友的,又有什麼話說呢!

  切切實實的說,我是反對所謂“隱逸”的人生態度的;一個知識分子,當民族guo家在作生死存亡的搏鬥時,應當奉獻自己的一切,聽政府作有效的使用;在最緊急時,准備征集令下,也當投筆掮槍去。所謂“隱逸”,只是知識分子的巧妙遁詞;說得老實一點,便是“臨陣tuo逃”,隱逸之士便是“逃兵”。中年以上的知識分子,托詞“消極”“隱逸”來躲避對社會guo家所應負的責任:青年知識分子,借學校來逃避兵役,這都是最可恥的行爲。

  不過這些話,向已經出賣了靈魂的漢jian文士來說,原是多余的,我現在只想和沈先生談談從陶潛走到蔡邕路上的必然xing。我們喜歡陶潛之爲人,多少由于愛好他的詩篇而來,其實他的chu世態度,並不足爲法的;我們是生活在社會網之中,社會問題便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怎能不管不問呢?挂冠而去,不爲五鬥米折腰,都是讀書人使xing子的辦法,有什麼可取?社會上有一二個陶潛,或者有人覺得有趣,或者可以出賣清高;若有了十萬個陶潛,那就不知要糟到什麼程度,亂到什麼程度。焦循說得好:“人不可隱,不能隱,亦無所爲隱。用周公孔子之學而不仕,乃可以隱稱;然有周公孔子之學,則必不隱。許由、巢父、沮溺之流,自負其孤孑之xing,自知不能益人家guo,托迹于山溪林莽以匿其拙,故吟詠風月則有余,立異矯世,苦節獨行則有余,出而cao天下之柄則不足。……是故耕而食,鑿而飲,分也,出則爲殷浩房(guan),贻笑天下,宜于朝則朝,宜于野則野,聖人之藏,所以待用也,無可用之具而自托于隱,悖也。”他這話,不僅罵盡了如袁中郎一流的假隱士,也罵盡了陶潛一流的真隱士;吟詠風月則有余,cao天下之柄則不足,即是陶潛一流人的最好考語。

  假使淝shui之戰,晉軍敗績,東南半壁,畢竟不保,陶潛一流人,是否依然隱逸下去,不做異族的臣仆呢?我實在不敢替他們寫保單。你看南宋末年,固多忠烈之士,但山中夷齊,後來食元代之祿的如許衡、趙複,不在少數;滿清入關,下首陽的夷齊且不去說他,即如顧亭林那樣的大志士,也不能禁他自己的外甥徐乾學做滿清的開guo元勳。民族guo家觀念如此薄弱,儒家的社會道德上,原有最根本的弱點保留著。所以周作人做漢jian,陶潛變成了蔡邕,並非意識上的實變,周作人之心安理得,也正如蔡邕之心安理得,全不覺得難爲情的。

  愛惜周作人的,都希望周作人愛惜他自己的羽毛;他自己已經出賣了靈魂,愛惜他的人,還希望大家原其心迹,不要太嚴苛地責備他,有的還用種種話替他維護,沈先生說他老了,不免具浮沈自如之感了,即是一種維護。我們應該原其心迹,替他維護嗎?不能,萬萬不能。王夫之論蔡邕的出chu,有一段話,我以爲不妨提出來讀一讀,他說:

  史記董卓之辟蔡邕,邕稱疾不就,卓怒曰:‘我能族人。’邕懼而應命。此殆惜邕之才,爲之辭以文其過,非果然也。卓之始執guo柄,亟于名,而借賢者以動天下,蓋汲汲焉。……力任桓靈宦豎之政,竊譽以動天下。蔡邕首被征,豈其禮辭不就而遽慾族之哉?故以知卓之未必有言也。且使卓而言此矣,亦其粗犷不擇,一時突發之詞,而亦何足懼哉,申屠蟠不至,袁紹橫刀揖出,盧植力阻宏農之廢,鄭泰阻用兵之議,而皆全身以退矣。邕以疾辭,未至如數子之決裂,而何爲其族矣?邕之始爲議郎也,程璜之毒,陽球之酷,可以指 顧殺人,而邕不俱,累及叔質,幾同骈首以死而不懼,何其壯也。至是而餒矣,亡命江海者十二年,……宦官之怨憤積,而快志于一朝,髡鉗之危辱深,而圖安于晚歲,非俱禍也。誠以卓能矯宦官之惡,而庶幾于知已也,于是而其氣餒矣,以身殉卓,贻玷千古,氣一餒而即于死亡,後誰與恤其當年之壯氣哉!

  這番話,也可以用來作周作人的評議。無論誰替周作人作怎樣維護的話頭,終不能說出周作人必不能離開北平那圈子的理由,更無人說出他非出賣靈魂不可的理由。說來說去。還是“己私末忘,而寵辱之情,移于衰老也”!周作人也竟做了漢jian,知識分子的cao守,真不容易說了呢!

  有人說,現在知識分子事仇作伥,不獨周作人一人,你何獨苛于周作人而必嚴加責備?說來還是顧亭林那句老話:人人可出,而他不必可出。周作人乃是五四運動以來的青年導師,文化界的白眉,連敵方的文化人都以爲他將清高介守,不肯出山的,而今竟出山(應該說出苦茶室)事敵,我們怎可以不加嚴曆批評呢!

  我鄭重地說,周作人是“蔡邕”,不是“陶潛”;guo法具在,應當付之典刑!

  1940年11月13日

《從陶潛到蔡邕》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曹聚仁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