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余光中>從母親到外遇

從母親到外遇

余光中作品

  “大陸是母qin,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我對朋友這麼說過。

  大陸是母qin,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萦繞著那一片後土。那無窮無盡的故guo,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後土,還有那上面正走著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龍族。還有幾千年下來還沒有演完的曆史,和用了幾千年似乎要不夠用了的文化。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了:“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長江斷nai之痛,曆四十三年。洪shui成災,卻沒有一滴濺到我chun上。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呓著中guo,無非是一念耿耿爲自己喊魂。不然我真會魂飛魄散,被西chao淘空。

  當你的女友已改名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

  鄉情落實于地理與人民,而彌漫于曆史與文化,其中有實有虛,有形有神,必須兼容,才能立ti。鄉情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不像民族主義會起政治的作用。把鄉情等同于民族主義,更在地理、人民、曆史、文化之外加上了政府,是一種“四舍五入”的含混觀念。朝代來來去去,強加于人的政治不能持久。所以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qin:我們只聽說有文化,卻沒聽說過武化。要動用武力解放這個、統一那個,都不算文化。湯瑪斯·曼逃納粹,在異guo對記者說:“凡我在chu,即爲德guo。”他說的德guo當然是指德guo的文化,而非納粹政權。同樣地,畢卡索因爲反對佛朗哥而拒返西班牙,也不是什麼“背叛祖guo”。

  臺灣是妻子,因爲我在這島上從男友變成丈夫再變成父qin,從青澀的講師變成滄桑的老教授,從投稿的“新秀”變成寫序的“前輩”,已經度過了大半個人生。幾乎是半世紀前,我從廈門經香港來到臺灣,下跳棋一般連跳了三島,就以臺北爲家定居了下來。其間雖然也去了美guo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臺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雙城記》不在巴黎、倫敦,而在臺北、高雄。

  我以臺北爲家,在城南的廈門街一條小巷子裏,“像蟲歸草間,魚潛shui底”,蟄居了二十多年,喜獲了不僅四個女兒,還有廿三本書。及至晚年海外歸來,在這高雄港上、西子灣頭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載。廈門街一一三巷是一條幽深而隱秘的窄巷,在其中度過有如壺底的歲月。西子灣恰恰相反,雖與高雄的市聲隔了一整座壽山,卻海闊天空,坦然朝西開放。高雄在貨櫃的吞吐量上號稱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風濤。詩人晚年,有這麼一道海峽可供題書,竟比老杜的江峽還要闊了。

  不幸失去了母qin,何幸又遇見了妻子。這情形也不完全是隱喻。在實際生活上,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牽引我三十年才撒手,之後便由我的賢妻來接手了。沒有這兩位堅強的女xing,怎會有今日的我?在隱喻的層次上,大陸與海島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寫過《斷nai》一詩,而以這麼三句結束:

  斷nai的母qin依舊是母qin

  斷nai的孩子,我慶幸

  斷了嫘祖,還有ma

  海峽雖然壯麗,卻像一柄無情的藍刀,把我的生命剖成兩半,無論我寫了多少懷鄉的詩,也難將傷口縫合。母qin與妻子不斷爭辯,夾在中間的亦子亦夫最感到傷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還是人夫,真難兩全。無論在大陸、香港、南洋或guo際,久矣我已被稱爲“臺灣作家”。我當然是臺灣作家,也是廣義的臺灣人,臺灣的禍福榮辱當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時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guo人了:華夏的河山、人民、文化、曆史都是我與生俱來的“家當”,怎麼當都當不掉的,而中guo的禍福榮辱也是我鮮明的“胎記”,怎麼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臺灣,在不少場合,誰要做中guo人,簡直就負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馬,卻要說白馬非馬。這矛盾說來話長,我只有一個天真的希望:“莫爲五十年的政治,抛棄五千年的文化。”

  香港是情人,因爲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緣分,最後雖然分了手,卻不是爲了爭端。初見她時,我才二十一歲,北顧茫茫,是大陸出來的流亡學生,一年後便東渡臺灣。再見她時,我早已中年,成了中文大學的教授,而她,風華絕代,正當驚豔的盛時。我爲她寫了不少詩,和更多的美文,害得臺灣的朋友豔羨之余紛紛西遊,要去當場求證。所以那十一年也是我“後期”創作的盛歲,加上當時學府的同道多爲文苑的知己,弟子之中也新秀輩出,蔚然乃成沙田文風。

  香港久爲guo際氣派的通都大邑,不但東西對比、左右共存,而且南北交通,城鄉兼勝,不愧是一位混血美人。觀光客多半目眩于她的鬧市繁華,而無視于她的海山美景。九龍與香港隔shui相望,兩岸的燈火爭妍,已經璀璨耀眼,再加上波光倒映,盛況更翻一倍。至于地勢,伸之則爲半島,縮之則爲港灣,聚之則爲feng巒,撒之則爲洲嶼,加上舟楫來去,變化之多,乃使海景奇幻無窮,我看了十年,仍然饞目未餍。

  我一直慶幸能在香港無限好的歲月去沙田任教,慶幸那琅寰福地坐擁海山之美,安靜的校園,自由的學風,讓我能在文革的囂亂之外,登上大陸後門口這一座幸免的象牙塔,定定心心寫了好幾本書。于是我這“臺灣作家”竟然留下了“香港時期”。

  不過這情人當初也並非一見鍾情,甚至有點刁妮子作風。例如她的粵腔九音诘屈,已經難解,有時還愛寫簡ti字來考我,而冒犯了她,更會在左報上對我冷嘲熱諷,所以開頭的幾年頗吃了她一點苦頭。後來認識漸深,發現了她的真xing情,終于轉而相悅。不但粵語可解,簡ti字能讀,連自己的美式英語也改了口,換成了矜持的不列顛腔。同時我對英語世界的興趣也從美guo移向英guo,香港更成爲我去歐洲的跳板,不但因爲港人歐遊成風,遠比臺灣人爲早,也因爲簽證在香港更迅捷方便。等到八○年代初期大陸逐漸開放,內地作家出guo交流,也多以香港爲首站,因而我會見了朱光潛、巴金、辛笛、柯靈,也開始與流沙河、李元洛通信。

  不少人瞧不起香港,認定她只是一塊殖民地,又诋之爲文化沙漠。一九四○年三月五日,蔡元培逝于香港,五天後舉殡,全港下半旗志哀。對一位文化領袖如此致敬,不記得其他華人城市曾有先例,至少胡適當年去世,臺北不曾如此。如此的香港竟能稱爲文化沙漠嗎?至于近年對**與釣魚臺的抗議,場面之盛,犧牲之烈,也不像柔馴的殖民地吧。

  歐洲開始成爲外遇,則在我將老未老、已晡未暮的善感之年。我初踐歐土,是從紐約起飛,而由倫敦入境,繞了一個大圈,已經四十八歲了。等到真的步上巴黎的卵石街頭,更已是五十之年,不但心情有點“遲暮”,季節也值春晚,偏偏又是獨遊。臨老而遊花都,總不免感覺是辜負了自己,想起李清照所說:“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一個人略谙法guo藝術有多風流倜傥,眼底的巴黎總比一般觀光嬉客所見要豐盈。“以前只是在印象派的畫裏見過巴黎,幻而似真;等到qin眼見了法guo,卻疑身在印象派的畫裏,真而似幻。”我在《巴黎看畫記》一文,就以這一句開端。

  巴黎不但是花都、藝都,更是歐洲之都。整個歐洲當然早已“遲暮”了,卻依然十分“美人”,也許正因遲暮,美豔更教人憐。而且同屬遲暮,也因文化不同而有風格差異。例如倫敦吧,成熟之中仍不失端莊,至于巴黎,則不僅風韻猶存,更透出幾分撩人的明豔。

  大致說來,北歐的城市比較秀雅,南歐的則比較豔麗;新教的guo家清醒中有節製,舊教的guo家慵懶中有激情。所以斯德哥爾摩雖有“北方威尼斯”之美名,但是冬長夏短,寒光斜照,兼以樓塔之類的建築多以紅而帶褐的方磚砌成,隔了茫茫煙shui,只見灰蒙蒙yin沈沈的一大片,低壓在波上。那波濤,也是藍少黑多,說不上什麼浮光耀金之美。南歐的明媚風情在那樣的黑濤上是難以想象的:格拉納達的中世紀“紅堡”(alhambra),那種細柱精雕、引泉入室的回教宮殿,即使再三擦拭阿拉丁的神燈,也不會赫現在波羅的海岸。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是沈醉醉人,或是清醒醒人,歐洲的傳統建築之美總會令人仰瞻低回,神遊中古。且不論西歐南歐了,即使東歐的小guo,不管目前如何弱小“落後”,其傳統建築如城堡、宮殿與教堂之類,比起現代的暴發都市來,仍然一派大家風範,耐看得多。曆經兩次世界大戰,遭受納粹的浩劫,歲月的滄桑仍無法摧盡這些遲暮的美人,一任維也納與布達佩斯在多瑙河邊臨流照鏡,或是戰神刀下留情,讓布拉格的橋影臥魔濤而橫陳。愛倫坡說得好:

  你女神的風姿已招我回鄉,

  回到希臘不再的光榮

  和羅馬已逝的盛況。

  一切美景若具曆史的回響、文化的意義,就不僅令人興奮,更使人低徊。何況歐洲文化不僅悠久,而且多元,“外遇”的滋味遠非美guo的單調、淺薄可比。美guo再富,總不好意思在波多馬克河邊蓋一座羅浮宮吧?怪不得王爾德要說:“善心的美guo人死後,都去了巴黎。”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西子灣

  (原載《人生與舞臺》)

……

《從母親到外遇》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余光中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