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白渦》的精神悲劇上一小節]者卻並不愛好學術的本相。這就是周兆路文化格的兩面。有同志說,他是現代個人主義者。其實,他不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個人主義者特點,他沒有“自我”、也更沒有成爲他自己。他不過是個穿著現代服裝的古典的靈魂罷了。小說最後寫他當上副院長後的散步,“他的背比平時駝了一些,從後面看上去
森森的,有一種僵屍的味道”。大概是作者唯一禁不住愛憎之情的點睛之筆吧。
與周兆路形象的突出成功相比,作者對女主人公華乃倩的把握不很准確。華乃倩被作者的主觀臆測弄得面目模糊。所謂“一只母獸戴上了人的面具”,所謂“某些方面亢進的女人”,還有“抹防蚊油”之類的描寫,都是些誇張失度,損傷作品深度的敗筆。我不敢說現實中一定沒有這樣行爲的女,只是說強調這些方面反而淹滯了她的悲劇的深刻
。盡管如此,她的悲劇依然有迹可循。她有個美麗的軀
,有爭勝好強的脾
,還有機警的頭腦(北戴河之夜),但命運待她太不公道,丈夫懦弱無能,于是“苦惱彌漫在這個家庭的每個角落,含有絕望的
彩和自暴自棄的味道”,她要起而向生活索取、追回。她自稱的“奢望”並非奢望,是正當的慾求。她是應該被同情的。比起周兆路的
沈,她倒坦率得多,她說“我是女人,你是男人,這就夠了。”倘僅聽其言,她頗有些以女
爲本位、追求“第二
”的獨立自由的女權主義氣息。然而,可悲的是,她也戴著雙重人格的面具,
服簇新,骨子裏卻很舊。她把自己的悲劇歸結爲所遇非人,周“太自私了”。其實,真正的悲劇在于,她的“女
意識覺醒”一開始就以靈肉分家的面目出現,她一開始就把自己作爲富有蠱惑力的“
對象”展覽出去,她貌似自強,實不自重。這才是悲劇的根因。周兆路抛棄她時,她流淚了。正如小說所寫:“眼淚可能是愛的證明,也可能是因爲承受不了自身遭到的損害”。她的淚屬于後者。使人不無驚駭的是,她的淚光中又“有一種譏笑意味”。譏笑什麼呢?我以爲這既是清醒,又是沈淪。無非表示,她固然只是玩物,他呢,也一樣。如果這也叫女
意識覺醒,未免太
鸷,太慘淡了。還是喬·治桑講得深刻:靈與肉的極度分裂,一面産生修道院,一面産生妓院。這不可不爲華乃倩戒。最後一次,她從周家走出,“美麗娴靜,嘴角邊甚至挂著一絲羞怯”。她已從被抛棄時的“羞憤”滑到玩世不恭的“羞怯”。由于沒有愛的支撐,只能導致一種更殘酷更麻木的依附。透過她洋洋自得的表情,我們看到的只能是一個昏睡的靈魂,一場人
泯滅的悲劇。
讀完《白渦》,憂思難禁,我忽然想起狄金森的詩句:“太陽出來了,它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車輛來去匆匆,像報信的使者;昨天已經古老”。然而,在這變革的歲月,翻新的世紀裏,我們古老的靈魂又改變了多少呢?《白渦》便是在新穎的背景上對古老靈魂的一次觀照和批判。不錯,周兆路、華乃倩們已從幽暗的胡同來到開放的、滿眼缭亂的十字街頭。但是,在周的身後,還有“士”的幽靈,在華的身旁,還有“妾”的鬼魂。人的解放的道路是多麼漫長啊,這一對男女,還有我們大家,現在是走到哪一站了呢?
1988.3.5寫于京郊
4.9修改
(原載《小說選刊》1988年第6期)
……《《白渦》的精神悲劇》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劉恒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