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曾經有人編過一本書,是專講北平的招牌的。堂堂一巨冊,有圖有字,內容十分充實。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對于各種招牌的式樣,意義,曆史等等,全都詳加考據诠釋。我頗想拜讀一下,卻苦于無從得到。大抵天下的好書,都容易變成“珍本”和“秘笈”的。
可恨閱曆又太少,沒有到過北平,不知道“文化城”裏的招牌文化,究竟發達到什麼地步,較之海派的招牌,又有怎樣的分別?
上海街頭的招牌,據我看來,倒也很有些洋洋大觀的了。
“名者實之賓也”,招牌的作用,大概也是表達內容的一 種標幟罷?不過這恐怕還是很久以前的話,所以未免有點迂;目下是文明世界了,招牌的用途,已經推廣得很遠。招牌的形式,也早已由死而活,由拙樸而摩登,應時製宜,變化多端,進化到了極致。你跑到馬路上去,便只看見搖頭擺尾、搔首弄姿的活招牌,紅紅綠綠的大旗子,閃閃爍爍的霓虹燈,直看到你眼花缭亂,脊梁上發出冷汗爲止。
但你倘使看了招牌進去買東西,這就難免上大當。
招牌上寫的是“真不二價”的“一言堂”,黑漆金字的;買東西卻還有折扣可打。明明打起招牌的貨公司——據說出品都是“本廠自造”的,誰知連“三角”牌的戀愛小說都是販的東洋貨。連葯方也開不清楚的走方郎中,上起匾來是“華佗再世”,“著手成春”。蚊蟲蒼蠅大本營的小面店,總稱爲“衛生食品”。擺些破銅爛錫,自謂稀世的骨董,古代文化的精英;東抄西襲一大堆,補補綴綴,拿來應市,你說它像垃圾桶,不料它乃是“選購各省名産,統辦環球貨品”,大有來曆的。……但這些只能騙瘟生。門檻稍爲精一點的人,就明白其中是怎麼一回事。
于是花樣翻新,冒名頂替,外加科打诨。杭州張小泉,蘇州陸稿薦,店號不曾注冊,自然大衆可用。倘若主顧不相信,不妨彼此挂上烏
招牌一塊,對天鳴誓,務使真理之神,坐在本店財神龛上。結果是弄得烏煙瘴氣,大家看不清究竟誰是誰非。
如今是市面不景氣,招牌的用更大了。據說爲“優待主顧”,所以要“特別廉價”。雇幾個口齒伶俐的腳
,當街站著,腳蹬口叫,做出慷慨激昂,痛哭流涕的神情,直弄得汗流浃背,力竭聲嘶,天翻地覆。路人不明白,以爲是有什麼人要打進店去,他正在誓死“防禦”。其實他是在吸引主客,待價而沽。並且“犧牲”必須徹底,所以要聲言不怕“血腥氣”,把價目狂跌,跌到連血本,靈魂,人格,一起拍賣完結。
目下這種活動招牌,又打破了固定一的成例。它們可以在汽車上裝成貨物的式樣,或者是一個大燈泡,或者是一 瓶虎標萬金油,或者是一套“革命”中山裝,吹吹打打,招搖過市。——自然,這樣的風塵仆仆,也無非是爲的“犧牲血本”。……
一九三六年
《招牌文化》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柯靈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