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些話,是因爲見了《語絲》(一四七期)的《隨感錄》(二八)
〔2〕而寫的。
這半年來,凡我所看的期刊,除《北新》外,沒有一種完全的:《莽原》,《新生》〔3〕,《沈鍾》〔4〕。甚至于日本文的《斯文》,裏面所講的都是漢學,末尾附有《西遊記傳奇》〔5〕,我想和演義來比較一下,所以很切用,但第二本即缺少,第四本起便杳然了。至于《語絲》,我所沒有收到的統共有六期,後來多從市上的書鋪裏補得,惟有一二六和一四三終于買不到,至今還不知道內容究竟是怎樣。
這些收不到的期刊,是遺失,還是沒收的呢?我以爲兩者都有。沒收的地方,是北京,天津,還是上海,廣州呢?我以爲大約也各都有。至于沒收的緣故,那可是不得而知了。
我所確切知道的,有這樣幾件事。是《莽原》也被扣留過一期,不過這還可以說,因爲裏面有俄作品的翻譯。那時只要一個“俄”字,已夠驚心動魄,自然無暇顧及時代和內容。但韋叢蕪的《君山》〔6〕,也被扣留。這一本詩,不但說不到“赤”,並且也說不到“白”,正和作者的年紀一樣,是“青”的,而竟被禁锢在郵局裏。黎錦明先生早有來信,說送我《烈火集》〔7〕,一本是托書局寄的,怕他們忘記,自己又寄了一本。但至今已將半年,一本也沒有到。我想,十之九都被沒收了,因爲火
既“赤”,而況又“烈”乎,當然通不過的。
《語絲》一三二期寄到我這裏的時候是出版後約六星期,封皮上寫著兩個綠大字道:“扣留”,另外還有檢查機關的印記和封條。打開看時,裏面是《猓猓人的創世記》,《無題》,《寂寞劄記》,《撒園荽》,《蘇曼殊及其友人》,都不像會犯禁。我便看《來函照登》,是講“情死”“情殺”的,不要緊,目下還不管這些事。只有《閑話拾遺》了。這一期特別少,共只兩條。一是講日本的,大約也還不至于犯禁。一是說來信告訴“清
”的殘暴手段的,《語絲》此刻不想登。莫非因爲這一條麼?但不登何以又不行呢?莫明其妙。然而何以“扣留”而又放行了呢?也莫明其妙。
這莫明其妙的根源,我以爲在于檢查的人員。
中近來一有事,首先就檢查郵電。這檢查的人員,有的是團長或區長,關于論文詩歌之類,我覺得我們不必和他多談。但即使是讀書人,其實還是一樣的說不明白,尤其是在所謂革命的地方。直截痛快的革命訓練弄慣了,將所有革命精神提起,如油的浮在
面一般,然而顧不及增加營養。所以,先前是刊物的封面上畫一個工人,手捏鐵鏟或鶴嘴鍬,文中有“革命!革命!”“打倒!打倒!”者,一帆風順,算是好的。現在是要畫一個少年軍人拿旗騎在馬上,裏面“嚴辦!嚴辦!”〔8〕這才庶幾免于罪戾。至于什麼“諷刺”,“幽默”,“反語”,“閑談”等類,實在還是格不相入。從格不相入,而成爲視之懵然,結果即不免有些弄得亂七八糟,誰也莫明其妙。
還有一層,是終日檢查刊物,不久就會頭昏眼花,于是討厭,于是生氣,于是覺得刊物大抵可惡——尤其是不容易了然的——而非嚴辦不可。我記得書籍不切邊,我也是作俑者之一,當時實在是沒有什麼惡意的。後來看見方傳宗先生的通信(見本《絲》一二九),竟說得要毛邊裝訂的人有如此可惡〔9〕,不覺滿肚子冤屈。但仔細一想,方先生似乎是圖書館員,那麼,要他老是裁那並不感到興趣的毛邊書,終于不免生氣而大罵毛邊,正是毫不足怪的事。檢查員也同此例,久而久之,就要發火,開初或者看得詳細點,但後來總不免《烈火集》也可怕,《君山》也可疑,——只剩了一條最穩當的路:扣留。
兩個月前罷,看見報上記著某郵局因爲扣下的刊物太多,無存放了,一律焚毀。我那時實在感到心痛,仿佛內中很有幾本是我的東西似的。嗚呼哀哉!我的《烈火集》呵。我的《西遊記傳奇》呵。我的……。
附帶還要說幾句關于毛邊的牢騒。我先前在北京參與印書的時候,自己暗暗地定下了三樣無關緊要的小改革,來試一試。一,是首頁的書名和著者的題字,打破對稱式;二,是每篇的第一行之前,留下幾行空白;三,就是毛邊。現在的結果,第一件已經有恢複香爐燭臺式的了;第二件有時無論怎樣叮囑,而臨印的時候,工人終于將第一行的字移到紙邊,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使你無可挽救;第三件被攻擊最早,不久我便有條件的降伏了。與李老板〔10〕約:別的不管,只是我的譯著,必須堅持毛邊到底!但是,今竟如何?老板送給我的五部或十部,至今還確是毛邊。不過在書鋪裏,我卻發見了毫無“毛”氣,四面光滑的《彷徨》之類。歸根結蒂,他們都將徹底的勝利。所以說我想改革社會,或者和改革社會有關,那是完全冤枉的,我早已瘟頭瘟腦,躺在板上吸煙卷——彩鳳牌——了。
言歸正傳。刊物的暫時要碰釘子,也不但遇到檢查員,我恐怕便是讀書的青年,也還是一樣。先已說過,革命地方的文字,是要直截痛快,“革命!革命!”的,這才是“革命文學”。我曾經看見一種期刊上登載一篇文章,後有作者的附白,說這一篇沒有談及革命,對不起讀者,對不起對不起。
〔11〕但自從“清”以後,這“直截痛快”以外,卻又增添了一種神經過敏。“命”自然還是要革的,然而又不宜太革,太革便近于過激,過激便近于共産
,變了“反革命”了。所以現在的“革命文學”,是在頑固這一種反革命和共産
這一種反革命之間。
于是又發生了問題,便是“革命文學”站在這兩種危險物之間,如何保持她的純正——正宗。這勢必至于必須防止近于赤化的思想和文字,以及將來有趨于赤化之慮的思想和文字。例如,攻擊禮教和白話,即有趨于赤化之憂。因爲共産派無視一切舊物,而白話則始于《新青年》,而《新青年》乃獨秀所辦。今天看見北京教育部禁止白話〔12〕的消息,我逆料《語絲》必將有幾句感慨,但我實在是無動于中。我覺得連思想文字,也到都將窒息,幾句白話黑話,已經沒有什麼大關系了。
那麼,談談風月,講講女人,怎樣呢?也不行。這是“不革命”。“不革命”雖然無罪,然而是不對的!
現在在南邊,只剩了一條“革命文學”的獨木小橋,所以外來的許多刊物,便通不過,撲通!撲通!都掉下去了。
但這直捷痛快和神經過敏的狀態,其實大半也還是視指揮刀的指揮而轉移的。而此時刀尖的揮動,還是橫七豎八。方向有個一定之後,或者……
而已集扣絲雜感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