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京派大師曾經大大的奚落了一頓海派小醜,海派小醜也曾經小小的回敬了幾手〔2〕,但不多久,就完了。文灘上的風波,總是容易起,容易完,倘使不容易完,也真的不便當。我也曾經略略的趕了一下熱鬧〔3〕,在許多槍
劍中,以爲那時我發表的所說,倒也不算怎麼分析錯了的。其中有這樣的一段——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沒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而自己亦賴以糊口。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而官之鄙商,固亦中
舊習,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但到得今年春末,不過一整年帶點零,就使我省悟了先前所說的並不圓滿。目前的事實,是證明著京派已經自己貶損,或是把海派在自己眼睛裏擡高,不但現身說法,演述了派別並不專與地域相關,而且實踐了“因爲愛他,所以恨他”的妙語。當初的京海之爭,看作“龍虎鬥”固然是錯誤,就是認爲有一條官商之界也不免欠明白。因爲現在已經清清楚楚,到底搬出一碗不過黃鳝田
,炒在一起的蘇式菜——“京海雜燴”來了。
實例,自然是瑣屑的,而且自然也不會有重大的例子。舉一點罷。一,是選印明人小品的大權,分給海派來了;以前上海固然也有選印明人小品的人,但也可以說是冒牌的,這回卻有了真正老京派的題簽〔4〕,所以的確是正統的缽。二,是有些新出的刊物〔5〕,真正老京派打頭,真正小海派煞尾了;以前固然也有京派開路的期刊,但那是半京半海派所主持的東西,和純粹海派自說是自掏腰包來辦的出産品頗有區別的。要而言之:今兒和前兒已不一樣,京海兩派中的一路,做成一碗了。
到這裏要附帶一點聲明:我是故意不舉出那新出刊物的名目來的。先前,曾經有人用過“某”字,什麼緣故我不知道。但後來該刊的一個作者在該刊上說,他有一位“熟悉商情”的朋友,以爲這是因爲不替它來作廣告。〔6〕這真是聰明的好朋友,不愧爲“熟悉商情”。由此啓發,子細一想,他的話實在千真萬確:被稱贊固然可以代廣告,被罵也可以代廣告,張揚了榮是廣告,張揚了辱又何嘗非廣告。例如罷,甲乙決鬥,甲贏,乙死了,人們固然要看殺人的凶手,但也一樣的要看那不中用的死屍,如果用蘆席圍起來,兩個銅板看一下,准可以發一點小財的。我這回的不說出這刊物的名目來,主意卻正在不替它作廣告,我有時很不講德,簡直要妨礙別人的借死屍斂錢。然而,請老實的看官不要立刻責備我刻薄。
他們那裏肯放過這機會,他們自己會敲了鑼來承認的。
聲明太長了一點了。言歸正傳。我要說的是直到現在,由事實證明,我才明白了去年京派的奚落海派,原來根柢上並不是奚落,倒是路遠迢迢的送來的秋波。
文豪,究竟是有真實本領的,法郎士做過一本《泰绮思》〔7〕,中已有兩種譯本了,其中就透露著這樣的消息。他說有一個高僧在沙漠中修行,忽然想到亞曆山大府的名妓泰绮思,是一個贻害世道人心的人物,他要感化她出家,救她本身,救被惑的青年們,也給自己積無量功德。事情還算順手,泰绮思竟出家了,他恨恨的毀壞了她在俗時候的
飾。但是,奇怪得很,這位高僧回到自己的獨房裏繼續修行時,卻再也靜不下來了,見妖怪,見躶
的女人。他急遁,遠行,然而仍然沒有效。他自己是知道因爲其實愛上了泰绮思,所以神魂顛倒了的,但一群愚民,卻還是硬要當他聖僧,到
跟著他祈求,禮拜,拜得他“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終于決計自白,跑回泰绮思那裏去,叫道“我愛你!”然而泰绮思這時已經離死期不遠,自說看見了天
,不久就斷氣了。
不過京海之爭的目前的結局,卻和這一本書的不同,上海的泰绮思並沒有死,她也張開兩條臂膊,叫道“來口虐!”于是——團圓了。
《泰绮思》的構想,很多是應用弗洛伊特〔8〕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倘有嚴正的批評家,以爲算不得“究竟是有真實本領”,我也不想來爭辯。但我覺得自己卻真如那本書裏所寫的愚民一樣,在沒有聽到“我愛你”和“來”之前,總以爲奚落單是奚落,鄙薄單是鄙薄,連現在已經出了氣的弗洛伊特學說也想不到。
到這裏又要附帶一點聲明:我舉出《泰绮思》來,不過取其事迹,並非心積慮,要用妓女來比海派的文人。這種小說中的人物,是不妨隨意改換的,即改作隱士,俠客,高人,公主,大少,小老板之類,都無不可。況且泰绮思其實也何可厚非。她在俗時是潑剌的活,出家後就刻苦的修,比起我們的有些所謂“文人”,剛到中年,就自歎道“我是心灰意懶了”的死樣活氣來,實在更其像人樣。我也可以自白一句:我甯可向潑剌的妓女立正,卻不願意和死樣活氣的文人打棚〔9〕。
至于爲什麼去年北京送秋波,今年上海叫“來”了呢?說起來,可又是事前的推測,對不對很難定了。我想:也許是因爲幫閑幫忙,近來都有些“不景氣”,所以只好兩界合辦,把斷磚,舊襪,皮袍,洋服,巧克力,梅什兒……之類,湊在一,重行開張,算是新公司,想借此來新一下主顧們的耳目罷。
四月十四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三五年五月五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四期,署名旅隼。
〔2〕指關于“京派和海派”的爭論。一九三三年十月十八日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了沈從文的《文學者的態度》一文,譏笑在上海的作家。十二月一日蘇汶在上海《現代》第四卷第二期發表《文人在上海》一文加以反駁。接著,沈從文又發表《論“海派”》等文。
此後,報刊上就展開了所謂“京派”與“海派”的爭論。〔3〕指《“京派”與“海派”》一文,後收入《花邊文學》。〔4〕老京派的題簽一九三五年出版的施蟄存編的《晚明二十家小品》,封面有當時在北平的周作人的題簽;文中所說的“真正老京派”,即指周作人。
〔5〕新出的刊物指一九三五年二月創刊的《文飯小品》月刊,康嗣群編輯。施蟄存發行。它是由施籌款創辦的。該刊第三期(一九三五年四月五日)第一篇文章是知堂(周作人)的《食味雜詠注》,最末一篇是施蟄存的《無相庵斷殘錄》。文中所說“以前固然也有京派開路的期刊”,指林語堂主編的《人間世》半月刊,該刊創刊號(一九三四年四月五日)卷首刊有周作人的《五秩自壽詩》。〔6〕《文飯小品》第二期(一九三五年三月)發表署名酉生的《某刊物》一文,其中說《太白》半月刊第十一期有評論《文飯小品》的兩篇小文,“文章一開頭都是‘某刊物創刊號’那麼一句。這地方,我覺得未免‘太’不坦‘白’了。”“有一位熟悉商情的朋友來看了,他說:‘……他們如果在文章中寫明了《文飯小品》字樣,豈不就等于替你登了廣告?’”
〔7〕法郎士(afrance,1844—1924)法作家。《泰绮思》,長篇小說,作于一八九一年。它的兩種中譯本是:《黛絲》,杜衡譯,一九二八年開明書店出版;《女優泰绮思》,徐蔚南譯,一九二九年世界書局出版。
〔8〕弗洛伊特(sfreud,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說的創立者。這種學說認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一切精神現象,都是人們因受壓抑而潛藏在下意識裏的某種“生命力”(libido),特別是慾的潛力所産生的。
〔9〕打棚上海方言,開玩笑的意思。
……《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和“海派”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靠天吃飯””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