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域外小說集》爲書,詞致樸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譯本〔3〕。特收錄至審慎,迻譯亦期弗失文情。異域文術新宗,自此始入華土。使有士卓特,不爲常俗所囿,必將犁然有當于心〔4〕,按邦時期,籀讀其心聲,以相度神思之所在。則此雖大濤之微漚與,而
解〔5〕思惟,實寓于此。中
譯界,亦由是無遲莫之感矣。
己酉正月十五日。
※ ※ ※
〔1〕《域外小說集》 魯迅與周作人合譯的外短篇小說選集。
共兩冊,一九○九年三月、七月先後在日本東京出版,署“會稽周氏兄弟纂譯”,周樹人發行,上海廣昌隆綢莊寄售。第一冊原收小說七篇,署“樹人”譯者二篇(安德烈夫的《謾》和《默》);第二冊原收小說九篇,署“樹人”譯者一篇(迦爾洵的《四日》)。一九二一年增訂改版合爲一冊,上海群益書社出版。
〔2〕本篇及下一篇《略例》,最初均印入《域外小說集》初版的第一冊。
〔3〕近世名人 指林纾。魯迅在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六日致增田涉信中說:“《域外小說集》發行于一九○七年或一九○八年,我與周作人還在日本東京。當時中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譯的外
小說,文章確實很好,但誤譯很多。我們對此感到不滿,想加以糾正,才幹起來的”。
〔4〕犁然有當于心 語出《莊子·山木》:“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之心。”犁然,清楚明白的意思。
〔5〕解 天才。
一 集中所錄,以近世小品〔1〕爲多,後當漸及十九世紀以前名作。又以近世文,北歐最盛,故采譯自有偏至。惟累卷既多,則以次及南歐暨泰東〔2〕諸邦,使符域外一言之實。
一 裝釘均從新式,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故雖翻閱數次絕無汙染。前後篇首尾,各不相銜,他日能視其邦古今之別,類聚成書。且紙之四周,皆極廣博,故訂定時亦不病隘陋。
一 人地名悉如原音,不加省節者,緣音譯本以代殊域之言,留其同響;任情刪易,即爲不誠。故甯拂戾時人,迻徙具足耳。地名無他奧誼。人名則德,法,意,英,美諸,大氐〔3〕二言,首名次氏。俄三言,首本名,次父名加子誼,次氏〔4〕。二人相呼,多舉上二名,曰某之子某,而不舉其氏。匈加利獨先氏後名,大同華土;第近時效法他
,間亦逆施。
一 !表大聲,?表問難,近已習見,不俟诠釋。此他有虛線以表語不盡,或語中辍。有直線以表略停頓,或在句之上下,則爲用同于括弧。如“名門之兒僮——年十四五耳——
亦至”者,猶雲名門之兒僮亦至;而兒僮之年,乃十四五也。
一 文中典故,間以括弧注其下。此他不關鴻旨者,則與著者小傳及未譯原文等,並錄卷末雜識中。讀時幸檢視之。
※ ※ ※
〔1〕小品 這裏指篇幅很短的小說。
〔2〕泰東 舊時指西洋各爲泰西,以泰東泛指遠東各
。
〔3〕大氐 大抵。
〔4〕俄人的姓名由三個部分組成:開頭是自己的名字,其次是父名加義爲“其子”或“其女”的後綴,最後是姓。
安特來夫〔2〕
安特來夫生于一千八百七十一年。初作《默》一篇,遂有名;爲俄當世文人之著者。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所作小品甚多,長篇有《赤唉》一卷,記俄日戰爭〔3〕事,列
競傳譯之。
迦爾洵
〔4〕迦爾洵v.garshin生一千八百五十五年,俄土之役〔5〕,嘗投軍爲兵,負傷而返,作《四日》及《走卒伊凡諾夫日記》。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绛華》一篇,即自記其狀。晚歲爲文,尤哀而傷。今譯其一,文情皆異,迥殊凡作也。八十五年忽自投閣下,遂死,年止三十〔6〕。
《四日》者,俄與突厥之戰,迦爾洵在軍,負傷而返,此即記當時情狀者也。氏深惡戰爭而不能救,則以身赴之。觀所作《孱頭》一篇,可見其意。“茀羅”,突厥人稱埃及農夫如是,語源出阿剌伯,此雲耕田者。“巴伭”,突厥官名,猶此土之總督。爾時英助突厥,故文中雲,“雖當頭特製之庇波地或馬梯尼铳〔7〕……”
※ ※ ※
〔1〕這裏的《雜識》二則:關于安德烈夫一則及關于迦爾洵一則之第一節,原載《域外小說集》初版第一冊;關于迦爾洵之第二節原載初版第二冊。
〔2〕安特來夫(c.d.efghiij,1871—1919) 通譯安德烈夫,俄作家。十月革命後流亡
外。著有小說《紅的笑》(即《赤唉》)、《七個絞死的人》,劇本《往星中》、《人之一生》等。
〔3〕俄日戰爭 指一九○四年二月至一九○五年九月,日本帝主義同沙皇俄
之間爲爭奪在我
東北地區和朝鮮的侵略權益而進行的一次帝
主義戰爭。
〔4〕迦爾洵(k.l.mnhhopf,1855—1888) 俄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四日》、《紅花》(即《绛華》)、《膽小鬼》(即《孱頭》)等。
〔5〕俄土之役 即一八七七年至一八七八年沙皇俄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這裏又稱“俄與突厥之戰”。突厥,土耳其的舊稱。
〔6〕年止三十 應爲年止三十三。前面的“八十五年”,亦爲八十八年之誤。
〔7〕庇波地 英語pivot gun的音譯,意即旋轉炮。馬梯尼铳,即馬梯尼來複槍,系匈牙利人馬梯尼·腓特烈(1832—1897)所發明,在一八七一年至一八八九年間爲英軍隊采用。
我們在日本留學時候,有一種茫漠的希望:以爲文藝是可以轉移情,改造社會的。因爲這意見,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紹外
新文學這一件事。但做這事業,一要學問,二要同志,三要工夫,四要資本,五要讀者。第五樣逆料不得,上四樣在我們卻幾乎全無:于是又自然而然的只能小本經營,姑且嘗試,這結果便是譯印《域外小說集》。
當初的計畫,是籌辦了連印兩冊的資本,待到賣回本錢,再印第三第四,以至第x冊的。如此繼續下去,積少成多,也可以約略紹介了各名家的著作了。于是准備清楚,在一九○九年的二月,印出第一冊,到六月間,又印出了第二冊。寄售的地方,是上海和東京。
半年過去了,先在就近的東京寄售結了帳。計第一冊賣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冊是二十本,以後可再也沒有人買了。
那第一冊何以多賣一本呢?就因爲有一位極熟的友人,怕寄售……
文序跋集《域外小說集》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