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中華全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成立大會上,馮先生說過:“士兵的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是同樣重要的,所以兵站不當只供給軍糧,也該預備文藝作品,大量的預備文藝作品。”這並不是馮先生對文藝者的贊谀,而是他領兵數十年的真經驗;他確實曉得文藝在士兵心中能發生什麼效果,並且知道這效果有多麼大的價值。
在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的成立大會上,馮先生又說過:“現在,武人應摸筆杆,文人應摸槍杆;文武雙全,齊作抗戰的好漢。”“武人摸筆杆”是馮先生由極度注意士兵的精神食糧問題,更進一步的願軍人也去學習寫作。這又不只是句空話,而是他久已作到的事實。他希望別人去作什麼,他自己就先去以身作則;作了之後,得到好,他就更希望別人也因努力而得到好
。他在萬忙中永不忘了讀書,永不忘了動筆。讀書寫作永遠給他無限的快樂。他願別人也分享這快樂。讀別人所寫的,和寫給別人去讀,在他,不啻是人生中最大的責任與義務——明白別人與使別人明白是每個人所應負的文化使命。因此,他時時的寫詩。目有所睹,心有所感,他馬上要寫出來。詩的
裁既經濟又自由,他沒有充分的工夫去長篇大論的寫文藝的散文。
馮先生送給朋友們的茶杯,上面寫著“非抗日不能救”。他約客人們吃飯,壁上先貼好:“要總動員須自己先動起來”——客人須自己去取菜取飯。每逢走進一個小茶館或小飯鋪,他先找小夥計或廚師傅去問:“你知道我們爲什麼打日本?”在許多與此類似的事情中,只就上邊舉出的兩三樣,已足證明他對抗戰是怎樣的堅決。他寢食不忘的是抗戰,奔走呼號的是抗戰。抗戰第一,所以作詩也是爲了抗戰。三
由前兩段所述,再講到馮先生對抗戰文藝的主張就很容易了。抗戰第一,所以必須教大家都明白;而經驗告訴他,對士兵民衆宣傳必須清淺簡明;不淺明通俗等于沒說。因此,他的作品是以宣傳抗戰爲主題,以簡明清楚爲格調。他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他的話;明白了他的話,就是明白了抗戰的意義;他的詩就是他的話,他不願他的話說了等于沒說。
上列三點的提供,我希望,或者能幫助讀者對此集得到點更深的了解——讀了詩,也明白了抗戰,從而努力于抗戰。
老舍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于壁山
載馮玉祥著《抗戰詩歌集》(二輯)
一九三九年六月桂林三戶印書社出版
《雜文集第十五卷》抗戰詩歌集二輯序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抗戰戲劇的發展與困難”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