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老舍>雜文集第十六卷>關于兄弟民族文學工作的報告

《雜文集第十六卷》關于兄弟民族文學工作的報告

老舍作品

  1955年五一勞動節後,中guo作家協會邀集了八個兄弟民族——彜、侗、僮、東鄉、維吾爾、蒙古、苗、朝鮮(延邊)的十一位同志,和西位熟悉兄弟民族文學的漢族同志,到北京來座談兄弟民族的文學工作情況。

  現在讓我們根據這次座談會所提供的材料,把兄弟民族文學工作的情況與問題分項來說:(甲)民族文學遺産和新文學的興起。

  在有文字的民族裏,像蒙古族、維吾爾族與藏族,都有久遠的文學傳統。

  蒙古民族的長篇史詩《格斯爾的故事》的産生,要比成吉思汗出現于曆史舞臺還早兩個世紀!這是優美的富有神奇xing的人民文學著作,應當列入世界文化寶庫。

  産生于十五世紀初期的史詩,由十二首長歌集成的《江格爾》,也是人民口傳的巨著,至今還廣泛地流傳在蒙古人民中間。

  在這兩大史詩之外,流傳在民間的還有許多著作。

  今天,新的文學也生長起來。納·賽音朝克圖與巴·布仁貝赫的詩歌,朋斯克、敖德斯爾、瑪拉沁夫、超克圖納仁等的小說與劇本都受到讀者的歡迎與稱許。

  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與烏茲別克等民族,在文學遺産上是可與蒙古民族媲美的。蘇聯刊印的第三、四世紀的《托瓦杜瓦》和第六、七世紀的《氣斯塔尼伊利克別克》都是伊斯蘭教傳入以前就有了的寶貴遺産。十二世紀的《庫他提·扣貝裏克》是維吾爾族的重要史詩。此外,像代表維吾爾與烏茲別克文學偉大曆史時期的那瓦伊的長詩,和哈薩克文學之父阿拜依的著作都是新疆的,同樣也是構成祖guo的文化曆史的寶貴財産。

  十月革命與五四運動影響所及,使新疆各民族開始追求民主文學,湧現出不少的作家與詩人。解放以來,在文藝創作上,維吾爾與哈薩克等族都産生了不少比較優秀的作品。詩人鐵依甫江和布哈拉等都孳孳不息地進行創作,祖農·哈迪爾等在短篇小說與劇本方面也有很好的成績。

  藏族文學從第九世紀開始興起,在十二世紀左右發展起來,十七世紀前後是昌盛時期。藏族的文學遺産,就重要的來說就有:《格薩王傳》史詩。這部名著在元末明初寫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民間流傳很廣,曾被改編爲戲曲,還用爲壁畫題材。

  在抒情詩方面,有流傳最廣的第六世達賴喇嘛倉洋嘉錯所作的抒情歌。藏民至今還傳誦他的作品。在小說中,《米拉日巴的一生》傳記小說具有世界文學的價值。這部著作已有英、法、日、蒙古、漢各種文字的譯本。藏族的民間文學也是豐富多采的。

  現在,藏族湧現出來許多新知識分子,開始在優秀的文學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反映新生活的文學作品。

  延邊朝鮮族的新興文學,在這幾年來,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都有不少的成績。劇本與小說之外,作家們也注意到編寫民間故事和說唱文藝。

  甘肅、雲南、貴州和廣西都是多民族的省份。許多民族還沒有文字,但是保留在口頭上的文學是豐富多采的。每個民族都有許多優美的詩歌。

  (乙)開展搜集、整理、研究工作。

  從上述的各兄弟民族的文學遺産來看,無論是寫下來的還是流傳在口頭上的,都是那麼豐富!而且我們所根據的還只是參加座談的幾位同志所提供的一些材料,而不是兄弟民族文學的全部材料。我們有責任去收集、整理這些寶貴的材料,使它們成爲全中guo的文化財富!

  怎麼去搜集呢?我們願提出一些意見:(一)搜集工作必須遵從民族政策。(二)搜集工作是細致的、耐心持久的工作。民族的曆史與社會背景都非一時半晌所能了解,而這些正是文學作品構成的重要因素。不細心,不深入了解,我們是會把精華漏掉或把糟粕看成精華,以訛傳訛的。爲深入了解口頭的詩歌,我們也須注意到隨伴著它的音樂與舞蹈。(三)搜集工作也是群衆工作。搜集工作者應當深入生活,搞好群衆關系,“也給也要”才能要到好東西。

  整理與研究,也有應該注意的幾點:(一)整理工作最好是在當地進行,以便隨時可以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更多的參考材料。整理了之後,和當地人民討論也有很大的好chu。(二)對古典的文學作品,必須運用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曆史觀點和階級觀點,去分析判斷其思想內容,決定取舍。(三)在搜集整理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文字記載或口頭傳說的作品中有些殘缺,對這個,不應隨便添補!還有:兄弟民族的語言結構和語法有自己的特點,我們也不該輕易發揮整理者的想像力,隨便增減。(四)口頭上保留的長詩與傳說,往往同一故事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這需要極細致的研究與審慎的判斷。首要的是就本民族的曆史與社會背景去考慮問題,而不可主觀地以搜集者所屬的民族的心理去考慮。

  (丙)現在我們談談翻譯問題。

  翻譯是個關鍵問題,沒有翻譯,就沒有各民族間的文學交流。

  翻譯可分爲三類:各民族翻譯漢族文學,漢譯各民族文學,和各民族互相翻譯。

  參加座談的各民族的同志們一致表示,迫切需要翻譯漢族文學,以便吸取先進經驗。蒙古族、維吾爾族與朝鮮族等已譯了些漢族文學的作品,但還嫌不夠。通過翻譯漢族文學,各民族都有産生新的文學形式與ti裁的可能。尤其迫不及待的是翻譯文學理論——漢族寫的和漢譯的蘇聯的文學理論。沒有理論的學習,創作即不易提高,這是個重要問題!這一方面須加意培養翻譯工作者,一方面也需要與漢族作家合作。兄弟民族中翻譯漢族文學作品的人應有機會與原著者會面,在一起推敲譯稿。

  各民族文學的漢譯工作,已經隨著民族政策的實施而漸次活躍起來。像《阿詩瑪》那樣的優美的長詩的整理與翻譯是值得表揚的。對于各民族的民歌的搜集也有了一定的成績。

  關于兄弟民族互譯文學遺産和現代作品,在今天的情況下,大概須以漢文爲媒介——譬如漢譯的苗族文學,又被蒙古族由漢文譯爲蒙古文等等。這就加重了用漢文作翻譯的責任:漢文譯得不好,就必定造成輾轉翻譯,以訛傳訛的惡果。(丁)創作問題。

  特別值得我們興奮的是:有文字的民族,像蒙古、維吾爾、哈薩克,與朝鮮等族,已經有了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沒有文字的民族也産生了用漢文寫作的作家。多民族的文藝已不是一句空話了!新的生活産生了新的文藝,新的文藝鼓舞著新的生活。可是,出席座談的作家們反映,如何繼承民族傳統,如何寫出地方特se,還是很不易解決的問題。

  如何培養新生力量也是重要的問題。這是發展兄弟民族文學最根本的一環。有文字而且有了新文學基礎的民族比較容……

雜文集第十六卷關于兄弟民族文學工作的報告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關于兄弟民族文學工作的報告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