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的格式,人所共知,即不在話下。
大家也都知道,寫快板應當遵循文藝爲工農兵服務的方針,並顧及說唱文學的特點,故亦不必在這裏再講。
這裏只談一談,爲什麼有的快板段子,格式與內容都沒什麼錯,可是唱出來不好聽呢?甚至使聽衆搖著頭說:“這不像快板”呢?
讓我們先拿京韻大鼓來跟快板比較一下吧。它們倆都屬于說唱文學,可是格式不盡相同,寫法自然也就不大一樣。京韻大鼓的板式排列是由慢而快,所以給它寫詞兒的時候可以開頭兒從容一些,而後越來越緊張,故事中鬥爭越激烈,說唱節奏也越急促。至于快板呢,雖然開頭兒也唱的較慢,可只是較慢、稍慢,不像京韻大鼓開篇時那麼從容不迫。因此,它往往只用一句“打竹板,響連天……”之類的墊話兒,就轉入正題了。它幾乎是開門見山,要說什麼就說什麼,不必多繞彎子。它是以明快爲主。即使墊話兒稍多,也必須寫的清脆爽朗,活潑生動,切忌沈悶羅唆,聽著不夠味兒。
明快就是幹脆嘹亮,不結結巴巴,疙疙疸疸。初學寫快板者,往往使句子找不著家,唱起來就疙疙疸疸,例如:
打竹板,邁大步,
一來來到了十裏鋪。
十裏鋪,十裏長,
有一道清清的小溪,
還有不少的柳樹,
鳥兒歌唱花兒香。
這裏的第四第五兩行便是找不著家的,因爲離了轍口,斷了線兒,不能順口溜了。快板必須兩行成爲一對兒,句子挺拔,轍口結實,才能夠一氣呵成,句句噹噹的響。所以下邊的六行若改成下邊的樣子,就好一些了:
打竹板,邁大步,
一來來到了十裏鋪。
十裏鋪,十裏長,
清清的溪柳成行,
鳥兒唱,花兒香,
真是一片好風光。
改寫過的幾行中,字下畫了圈兒的便是押韻的字。快板的上下句必須押韻,才能夠唱得好聽,有勁兒。請記住,快板是通俗的韻文。韻押得結實,俏皮,才能悅耳。
因爲它是韻文,所以句子必須簡練,萬勿羅哩羅唆——“張老頭兒六十多歲還整天幹活兒”,就沒法兒唱。若改爲“張老漢,六十三,拿起鋤頭就幹一天!”就有點像快板了,可以唱了。
因爲它是韻文,所以造句必須注意節奏,以期便于說唱,唱出來暢快好聽。像前面舉例中的“有一道清清的小溪”,和“還有不少的柳樹”,就都像散文,不易上口。若改爲“春輕流一小溪”,和“溪岸青青垂綠柳”可就差不多了,因爲這兩句都可以切成三節:春
,輕流,一小溪;溪岸,青青,垂綠柳。這就有了節奏,有了氣口,好唱好聽。多麼長的句子也必須有這樣的節奏與氣口,看:十裏鋪,好熱鬧,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說又有笑。
雖然第二行有十三個字之多(再多些也行),可是能夠切成節段——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說又有笑,便仍然好唱好聽。句子可長可短,但必須切得開,有節奏。“二大的兒子鐵柱子昨天病啦”這一句沒法子切開,也就沒法子唱。虛字兒如“的”、“了”、“就”等,唱的人會按照語氣,輕輕地帶過去,似有若無,不會打亂了節奏。“一來來到了十裏鋪”中的“了”字並沒有什麼分量。
韻腳結實,唱起來才響亮有力。要精心選擇,把同聲的字押在一塊兒。“步”、“鋪”同聲(都是第四聲),“香”、“光”同聲(都是第一聲),押到一塊兒便增加音樂。“步”、“湖”不同聲,“香”、“長”不同聲,可以勉強相押,可是“打竹板,邁大步,一來來到太平湖”,竟不如“打竹板,邁大步,一來來到十裏鋪”這麼順當好聽。要使快板響亮悅耳,押好韻極爲重要,必須想了再想,去找到合適的字。隨便拼湊的韻腳,必然軟弱無力。押韻重複的太多,也會使聽衆感到厭煩。好在快板可以隨時換韻,重複毛病不難避免!
快板的語言是要從通俗中見出精彩來。它用的是人民口中的活語言。這種語言,經過精心加工,成爲明快切、鮮明生動的韻語。這樣的韻語,使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聽衆同樣地愛聽,受到感動,受到教育。別以爲它通俗,就可以把一大堆白話隨便編到一
,即成快板。那不行!那還與快板離著老遠!快板的大白話是最精彩的大白話。首先,要深入生活,學習人民的語言,而後不斷習作,學會怎樣運用與加工。要有向人民學習活語言,尊重這種語言的誠心。還要有認真對待快板,把它看爲文學作品,精益求精的態度。這樣才能寫出好快板來。快板人人能寫,但好的快板是要千錘百煉,下很大工夫的。
不要以爲用些文雅的詞藻會增加文藝。快板的語言要通俗,現成,一聽就懂。文雅的詞兒不是絕對不可以用,但用的時候必須考慮好唱不好唱,易懂不易懂,與上邊下邊的詞兒調諧不調諧。在一群通俗的字眼兒當中,忽然冒出個不常用的詞兒,一定不合適。
總之,乍一看,快板似乎很容易寫;其實,不用心去寫,很難把它寫好。要寫好,真得下一番工夫。快板爲廣大人民所喜,是宣傳教育的利器,值得下一番工夫去學習。
限于篇幅,未能更多地舉例說明,而舉出的例子又是匆忙中編出來的,不一定都恰當,供參考而已。
載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人民教育》第十二期
《雜文集第十六卷》談快板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談詩”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