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新景與舊誼春遊頤和園上一小節]個荷花池子,繞著池子有一組長廊和建築。諧趣園占地面積不大,房子也因此稍嫌擁擠,但是那個荷花池子,夏天荷花盛開時,真是又香又好看。歡喜雀鳥的,這裏四圍樹林子裏經常有極好聽的黃鳥歌聲。啄木鳥聲音也數這個地區最多。夏六七月天雨後放晴時,樹林間的鳥雀歡呼飛鳴,更是一種活潑生機。地方背風向陽,長年有竹子生長。由後湖引來的一
活
,到此下墜五公尺,因此作成小小瀑布,夏天
發時,
聲嘩嘩,對于久住北方平地的人,看到這些事物引起的情感,很顯然都是新的。霁清軒地位已接近園中後圍牆,建築構造極其別致, 小院落主要部分是一 座四面明窗當風的軒,一株盤旋而上的老松樹,一個孤立的亭子,以及橫貫院中的一道小小溪流。讀過《紅樓夢》的人,如偶然到了這個地方,會聯想起當年書中那個女尼妙玉的住
。還有史湘雲醉眠芍葯茵的故事,也可能會在霁清軒大門前邊一點發生。這個建築照全部結構說來,是比《紅樓夢》創作時代略早一點。有人到過諧趣園許多次,還不知道面前霁清軒的位置,可知這個建築的布置成功
。由諧趣園宮門直向上山路走,不多遠還有個樂農軒,雖只是平房一列,房子前花木卻長得極好。杏花以外丁香、海棠、梨花都很好。景福閣位置在半山上, 這座重屋曲折“亞”字形的大建築,四 面窗子透亮,繞屋平臺廊子都極朗敞。遇著好機會,我們可能會在這裏看到一些面孔熟習的著名文藝工作者、電影、歌劇、話劇名演員,……他們也許正在這裏和
際友人舉行遊園聯歡會,在那裏唱歌跳舞。
頤和園最高建築物,是山頂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磚瓦拼湊作成的無梁殿。這個建築無論從工程上和裝飾美術上說來,都是一個偉大的創作。是二百年前的建築工人和燒琉璃窯工人共同努力爲我們留下的一份寶貴遺産。在建築規模上,它並不比北海那一座琉璃殿壯麗,但從建築兼雕塑整
的成就說來,無疑和北京其他同類創作,如北海及故宮九龍壁、香山琉璃塔等等,都值得格外重視。上山的道路很多:歡喜熱鬧不怕累,可從排雲殿後抱月廊上去,再從那幾百磴“之”字形石臺階爬到佛香閣,歇歇氣,欣賞一下昆明湖遠近全景,再從後翻上那個衆香界琉璃牌樓,就到達了。歡喜冒險好奇的,又不妨從後山上去。這一路得經過幾層廢殿基,再鑽幾個小山洞。行動過于活潑的遊客,上到山洞邊時,頭上腳下都得當心一些,免得偶然摔倒。另外東西兩側還有兩條比較平緩的山路可走,上了點年紀的人不妨從東路上去。就是從景福閣向上走去。半道山脊兩旁多空曠,特別適宜于遠眺,南邊是湖上景致,北邊園外卻是村落自然景
,很動人。
夏六月還是一片綠油油的莊稼直延伸到西山盡頭,到秋八月後,就只見無數大牛車滿滿裝載黃澄澄的糧食向合作社轉運。
村莊前後也到是糧食堆垛。
從北邊走可先逛長廊,到長廊盡頭,轉個彎,就到大石舫邊了。大石舫也是乾隆時作的,七十年前才在上面加個假西式樓房,五玻璃在當時是時髦物品,現在看來不免會感覺俗惡。除大石舫外,這裏經常還停泊有百多只油漆鮮明的小遊艇出租。歡喜劃船的遊人,可租船向前湖劃去,一直過西蜂腰橋再向南,再劃回來。那個高拱細腰小石橋值得一看。
比較合式的是繞湖心龍王廟,就穿十七孔橋回來。那座橋遠看只覺得美麗,近看才會明白結構壯麗,工程紮實,讓我們加深一層認識了古代造橋工人的聰明和偉大。船向回劃可飽看頤和園萬壽山正面全部風景,從各個不同角度不同時間看去,才會發現繞前山那道長廊,和長廊外臨那道白石欄杆,不僅發生單純裝飾效果,且象腰帶一樣把前山建築群總在一 起, 從
上托出,設計實在夠聰明巧妙。歡喜從空曠湖面轉入幽靜環境的遊人,不妨把船向後湖劃去。後湖
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
中大魚百十成群,對小船來去既成習慣,因此也不大存戒心。後湖秋天在一個極短時期中,
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種顔
金黃的小花,一朵朵從
面探頭出來約兩寸來高,花不過一寸大小,可是遠遠的就可讓我們發現。至近身時我們才會發現柔弱花朵上還常常歇有一種細腰窄翅黑蜻蜓,飛飛又停停,彼此之間似相識又似陌生。 又象是新認識的好朋友, 默默地又
切地貼近時,還象有些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話中的描寫差不多,可是還更美麗一些。這些小小金絲蓮,一年秋季只開花三四天,小蜻蜓從湖旁叢草間孵化,生命也極短暫。我們缺少安徒生的詩的童心,因此也難更深一層去想象
會它們短暫生命相互依存的悅樂
。
見到這種花朵時,最好莫驚動采摘,讓大家看看。由石舫上山路,可經過畫中遊,這部分房子是有意仿造南方小樓房式做成,十分玲珑精致,大熱天住下來不會太舒服,可是在湖中遠觀卻特別好看。走到畫中遊才會明白取名的用意。若在春天四月裏,園中好花次第開放,一切松柏雜樹新葉也放出清香,這些新經修理裝飾得嶄新的建築物,完全包裹在花樹中,使得我們不能不對于創造它和新近修理它的木工、瓦工、彩畫油漆工,以及那些長年在園子裏栽花種樹的工人,表示敬意和感謝。
頤和園還有一個地區,也可以作爲一個遊覽單位計算,就是後山沿圍牆那條土埂子。這地方雖近在遊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過去。這條路是從諧趣園再向北走,到後湖盡頭幾株大白楊樹面前時,不回頭,不轉彎,再向西一直從一條小土路走上小土山。 那是一條能夠滿足遊人好奇心的小路,一 路走去可從荊槐雜樹林子枝葉罅隙間清清楚楚看到後山後湖全景。小土埂上還種得好些有了相當年月的馬尾松,松根凸起,間或會有一兩個年青藝術家在那裏作畫。地方特別清靜,不會有人來攪擾他的工作。更重要還是從這裏望出去,景物湊緊集中,如同一個一個鏡框樣子。若是一個有才能的年青畫家,他不僅會把樹石間
彩鮮明的紅領巾,同
上遊人種種活動,收入畫稿,同時還能夠把他們表示新生生命的笑語和歌聲同樣寫入畫中。其實這些畫家在那裏,本身也很象一幅畫,可惜再找不出畫他的人。
《新景與舊誼》春遊頤和園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跑龍套”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