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沈從文>湘西>常德的船

《湘西》常德的船

沈從文作品

  常德就是武陵,陶潛的《搜神後記》上《桃花源記》說的漁人老家,應當擺在這個地方。德山在對河下遊,離城市二十余裏,可說是當地唯一的山。汽車也許停德山站,也許停縣城對河另一站。汽車不必過河,車上人卻不妨過河,看看這個城市的一切。地理書上告給人說這裏是湘西一個大碼頭,是交換出口貨與入口貨的地方。桐油、木料、牛皮、豬腸子和豬鬃毛,煙草和shui銀,五倍子和雅片煙,由川東、黔東、湘西各地用各se各樣的船只裝載到來,這些東西全得由這裏轉口,再運往長沙武漢的。子鹽、花紗、布匹、洋貨、煤油、葯品、面粉、白糖,以及各種輕工業日用消耗品和必需品,又由下江輪駁運到,也得從這裏改裝,再用那些大小不一的船只,分別運往沅shui各支流上遊大小碼頭去卸貨的。市上多的是各種莊號。各種莊號上的坐莊人,便在這種情形下成天如一個磨盤,一種機械,爲職務來回忙。郵政局的包裹chu,這種人進出最多。長途電話的營業chu,這種坐莊人是最大主顧。酒席館和妓女的生意,靠這種坐莊人來維持。

  除了這種繁榮市面的商人,此外便是一些寄生于湖田的小地主,作過知縣的小紳士,各縣來的男女中學生,以及外省來的參加這個市面繁榮的掌櫃、夥計、烏gui、王八。全市人口過十萬,街道延長近十裏,一個過路人到了這個城市中時,便會明白這個湘西的咽喉,真如所傳聞,地方並不校可是卻想不到這咽喉除吐納貨物和原料以外,還有些什麼東西。

  作這種吐納工作,責任大,工作忙,xing質雜,又是些什麼人。

  假若一旦沒有了他們,這城市會不會忽然成爲河邊一個廢墟?

  這種人照例觸目可見,shui上城裏無一不可以碰頭,卻又最容易爲旅行者所疏忽。我想說的是真正在控製這個咽喉,支配沅shui流域的幾萬船戶。

  這個碼頭真正值得注意令人驚奇chu,實也無過于船戶和他所cao縱的shui上工具了。要認識湘西,不能不對他們先有一種認識。要欣賞湘西地方民族特殊xing,船戶是最有價值材料之一種。

  一個旅行者理想中的武陵,漁船應當極多。到了這裏一看,才知道shui面各chu是船只,可是卻很不容易發現一只漁船。

  長河兩岸浮泊的大小船只,外行人一眼看去,只覺得大同小異,事實上形製複雜不一,各有個xing,代表了各個地方的個xing。讓我們從這方面來多知道一點,對于我們也許有些便利chu

  船只最觸目的三桅大方頭船,這是個外來客,由長江越湖來的,運鹽是它主要的職務。它大多數只到此爲止,不會向沅shui上遊走去。普通人叫它做“鹽船”,名實相副。船家叫它做“大鳅魚頭”,《金陀粹編》上載嶽飛在洞庭湖shui擒楊幺故事,這名字就見于記載了,名字雖俗,來源卻很古。這種船只大多數是用烏油漆過,所以顔se多是黑的。這種船按季候行駛,因爲要大shui大風方能行動。杜甫詩上描繪的“洋洋萬斛船,影若揚白虹”,也許指的就是這種shui上東西。

  比這種鹽船略小,有兩桅或單桅,船身異常秀氣,頭尾突然收斂,令人入目起尖銳印象,全身是黑的,名叫“烏江子”。它的特長是不怕風lang,運糧食越湖。它是洞庭湖上的競走選手。形ti結構上的特點是桅高,帆大,深艙,銳頭。蓋艙篷比船身小,因爲船舷外還有護艙板。弄船人同船只本身一樣,一看很幹淨,秀氣斯文。行船既靠風,上下行都使帆,所以帆多整齊。船上用的shui手不多,僅有的shui手會拉篷,搖橹,撐篙,不會蕩槳,——這種船上便不常用槳。放空船時婦女還可代勞掌舵。這種船間或也沿河上溯,數目極少,船身材料薄,似不宜于冒險。這種船在沅shui流域也算是外來客。

  在沅shui流域行駛,表現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爲巨無霸的船只,應當數“洪江油船”。這種船多方頭高尾,顔se鮮明,間或且有一點金漆裝飾。尾梢有舵樓,可以安置家眷。大船下行可載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載兩千件棉花,或一票食鹽。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纖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shui發後方上下行駛,路線系往返常德和洪江。每年shui大至多上下三五回,其余大多時節都在休息中,成排結隊停泊河面,俨然是河上的主人。船主照例是麻陽人,且照例姓滕,善交際,禮數清楚。常與大商號中人拜把子,攀qin家。行船時站在船後檀木舵把邊,莊嚴中帶點從容不迫神氣,口中含了個竹馬鞭短煙管,一面看shui,一面吸煙。遇有身分的客人搭船,喝了一杯酒後,便向客人一五一十敘述這只油船的曆史,載過多少有勢力的軍人、闊佬,或名馳沅shui流域的妓女。換言之,就是這只船與當地“曆史”發生多少關系!

  這種船只上的一切東西,無一不巨大堅實。船主的裝束在船上時看不出什麼特別chu,上岸時卻穿長袍(下腳過膝三四寸),罩青羽绫馬褂,戴呢帽或小緞帽,佩小牛皮抱肚,用粗大銀鏈系定,內中塞滿了銀元。穿生牛皮靴子,走路時踏得很重。個子高高的,瘦瘦的。有一雙大手,手上滿是黃毛和青筋。會喝酒,打牌,且豪爽大方,吃花酒應酬時,大把銀元鈔票從抱肚掏出,毫不吝啬。shui手多強壯勇敢,眉目精悍,善唱歌、泅shui、打架、罵野話。下shui時如一尾魚,上岸接近婦人時象一只小公豬。白天弄船,晚上玩牌,同樣做得極有興致。船上人雖多,卻各有所事,從不紊亂。艙面永遠整潔如新。拔錨開頭時,必擂鼓敲鑼,在船頭燒紙燒香,煮白肉祭神,燃放千子頭鞭炮,表示人神和樂,共同幫忙,一路福星。在開船儀式與行船歌聲中,使人想起兩千年前《楚辭》發生的原因,現在還好好的保留下來,今古如一。

  比洪江油船小些,形式仿佛也較笨拙些(一般船只用木板作成,這種船竟象用木柱作成),平頭大尾,一望而知船身十分堅實,有鬥拳師的神氣,名叫“白河船”。白河即酉shui的別名。這種船只即行駛于沅shui由常德到沅陵一段,酉shui由沅陵到保靖一段。酉shui灘流極險,船只必經得起磕撞。船只必載重方能壓lang,因此尾部如臀,大而圓。下行時在船頭縛大木桡一兩把。木桡的用chu是船只下灘,轉頭時比舵切于實際。

  照shui上人俗諺說:“三槳不如一篙,三橹不如一桡。”桡讀作招。酉shui淺而急,不常用橹,篙槳用chu多,因此篙多特別長大,槳較粗碩,肥而短。船篷用粽子葉編成,不塗油。船主多永順保靖人,姓向姓王姓彭占多數。酉shuichuang窄,灘流多,爲應付自然,弄船人所需要的勇敢能耐也較多。行船時常用相互詛罵代替共同唱歌,爲的是受自然限製較多,脾氣比較壞一點。酉shui是傳說中古代藏書洞穴所在地,多的是高大宏敞充滿……

湘西常德的船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常德的船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