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沈從文>藝術教育>談談木刻

《藝術教育》談談木刻

沈從文作品

  近十年來因各種定期出版物需要cha圖,報紙需要cha圖,木刻和漫畫應時而起,成爲一種新課目,且在若幹“票友”似的熱心家提倡下,經過一陣努力,弄出了些成績,給一般人印象也相當好。從事于此道的朋友,很有些名字,說起來仿佛十分熟習,爲的是所有作品,已經使我們十分熟習,漫畫如張振宇,趙望雲,黃鼎……木刻如李桦,陳煙橋,馬達……幾位的成就,對社會影響言,似並不弱于一般經院派的藝術家。這影響或者也可說是墮落了“藝術”的價值,因爲它同“新聞紙”或“商業xing”關系異常密切,不可分開,它重在裝點時事,過于貼近眼見耳聞的世務,它的效果僅僅維持于“諧谑”以及鄰于諧谑的“刺激”作用上。它只成“cha圖”,難獨當一面。換句話說,它是新聞的附庸。雖有漫畫雜志,和某某木刻集行世,依然不容易成爲獨立藝術一部門。即如說“藝術下鄉”,“藝術大衆化”,就當前情形,讓我們公公平平想一想大部分漫畫、木刻,下得了鄉下不了鄉?大衆化,有多少大衆能懂?就能看懂了,能不能發生作者所期望的作用?

  這問題我們若對之有相當興趣,分析分析看,便可明白一件事實:一般漫畫木刻,提高還缺少能力,普及也同樣還缺少能力。它離不開報章雜志的附庸地位,爲的是它所表現的一 切形式, 終不擺tuo報章雜志的空氣,只能在大都市中層階級引起興趣,發生作用。想把它當油畫挂臥室客廳大不相稱,想把它當年畫下鄉去也去不了。

  現在我只就木刻來說說,它的問題可以作兩點:一是技術上似乎還有缺點,二是作者對象似乎還認識不清。技術上缺點就是功夫不到家。素描速寫基礎訓練不足,抓不住生物動的神氣,不能將立ti的東東西西改作成平面的畫,又把握不住靜物的分量。更大的弱點,恐怕還是在分配上,譬如說,表現一個戰爭場面,不會分布,表現一個人,空間同實ti如何分配chu理,方能産生那個恰到好chu的印象。由于相關知識的疏忽,大ti說來,總是成功少,失敗多。正如寫字,大家都在那裏討論拿筆方法和用筆方法,卻不甚注意到組織以及由組織而産生的印象。講刀法而不注重對觀衆眼耳的裝飾效果,所以許多木刻畫,若無說明,我們就看不懂他的意思所在,即有說明,也覺得這種說明不大相幹。大家都有雄心大志,想“藝術下鄉”,可是就從無人注意到“鄉下藝術” 。 試舉一個平凡的例說,鄉下藝術中的年畫之中的“老鼠嫁女”,現橫幅的形式,如何容易使它事件展開?用粗重的線,有刺激xing的顔se,如何使鄉下人在視覺上得到習慣的悅樂?用多大紙張,使它當成裝飾物貼到板壁上時,方能供鄉下人欣賞。

  假如轉換題材,想用“炮打東洋人”、“全民抗戰”一類題材製作畫面,題目莊嚴,卻必需注入若幹快樂成分到畫面上去,方能夠産生效果?凡此種種值得注意chu,就我所見到的木刻畫看來,差不多全都不曾注意。因此不特下鄉無望,即入城,到小縣城中小學校去,還得讓上海的五彩石印香煙廣告畫,和錦章書店一類石印彩畫占先一著。木刻真正的出路,還依然僅僅只是作成手掌見方,放在報章雜志上應景湊熱鬧。

  所以從我那麼一個外行看來,木刻若要有更廣大的出路,更好的成就,成爲一種藝術品,就製作形式言,從武梁石刻近于剪影的黑白對照方法,到現存年畫純粹用線來解決題材方法(以及兩種極端不同卻同樣用鳥獸蟲魚補充畫面,增加它的裝飾xing方法),必需充分注意,認真學習,正因爲值得注意值得學習來加以折衷試驗的方法實在太多了!大家與其抽象,講“刀法”,爭“派別”,何如綜合各方面知識, 來作一 種大規模的嘗試。只要有了這種嘗試精神,據我個人意見,用“全民抗戰”作題材固然必要且易見成效,即用西南數省少數民族風物習俗作題材,也同樣可望産生一些驚人的成績。我們當前極需要的,正是這種有嘗試精神的朋友來努力。

  一九三九年六月

《藝術教育》談談木刻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宋人諧趣”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藝術教育》宋人諧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