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底養生思想,進一步便成爲神仙信仰。神仙是不死的人,求神仙便是求生命無限的延長。這說本與道家全天壽底見解不調和,因爲養生說者有養形養神底主張和道與天地同無始無終底說法,所以與神仙底資格很合。又,道家文學每多空想,或假托古人神人,也容易與神仙家底神仙故事結合起來。
神仙信仰底根源當起于古人對于自然種種神秘的傳說。如《山海經》裏所記底山神怪都留著自然神話底影子。又如《楚辭》底《離騒人《九歌》、《天問》等篇,都顯示著超人間生活底神仙意識。那種超人是不老不死,不爲物累,遊息自在,無事無爲,故爲道家所羨慕。在《老子》裏,稱理想的人格爲“聖人”,《莊子》稱之爲“至人”、“神人”、“真人”,從名稱上可以看出道家底超人思想漸次發展底曆程。聖人是在人間生活底,至人、神人、真人便超
人間,所謂遊于“方外’域“物外”底人。道家采取民間傳說中底超人或神仙生活來做本派理論底例證。當時的小說家與賦家也同樣地用那些故事來做文章,還未形成求神仙底可能底信仰。到方士出來唱導,而産出所謂神仙家,于是求不死葯、求神仙底便盛起來。
當戰齊威王、宣王底時代,神仙信仰底基礎已經穩定,齊人歡衍于是將它造成
陽消息、五德終始底理論以遊說諸侯。現存底驗衍底思想斷片見于《論衡·談天》、《鹽鐵論·論鄒》及《史記》。《史記·孟河傳》記驗衍底事迹說:
駐衍睹有者益婬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之于黎庶矣,乃深觀
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太聖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閩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無于無垠。失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機樣度製,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
名山、大川、通谷、禽獸、
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以爲儒者所謂中
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
名目赤縣神州。赤縣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爲州數。中
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種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爲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流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也。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
之施始也濫矣。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是以驗子重于齊適梁,梁惠三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例行撤席;如燕,昭王擁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喝石官,身
往師之,作《主運》。其遊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
陳蔡,孟柯困于齊梁同乎哉?
從這段話看來,求神仙底最初步驟是先找到神仙所住底地方。在戰未,天文地理底知識發達,歡衍一方面從自然現象底變化附會
陽五行說以說明人間底命運,一方面依所知底地理以尋求仙人住
。方土及文學之士又增益許多怪異的說法,仙人與不死葯底信仰因此大大地流行,到秦始皇,更爲隆盛。《史記·封禅書》說:
自齊威、宜之時,駐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來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後皆燕人,爲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駐衍以《陽人《主運》顯于諸侯,而燕芬海上之方士傳其述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诙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流州,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葯皆在焉。其物禽獸盡自,而黃金銀爲它閉,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及居
下,臨之,風辄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始皇自以爲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資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日:“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複遊海上,至琅邪,過恒山,從上
歸。後三年遊喝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都歸。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登會稽並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葯,不得,還至沙丘,崩。
始皇到封禅,求不死之葯,可以說最熱心求神仙底第一人。漢武帝時,這信仰更加發展,直到漢末張道陵之徒采神仙家底信仰以立道教。魏晉以後,神仙底尋求乃成爲道土所專底事業。但在神仙說初行底時候,也有一派只以神仙舢山或帝鄉來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必信其爲必有,或可求底。這派可以稱爲騒人派。騒人思想實際說來也從神仙思想流出,而與道家底遺想更相近。《楚辭》裏如“漠虛靜以恬愉兮精無爲而自得”,“下睜餓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倏忽而無見兮,聽倘恍而無聞;超無爲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爲鄰”,都含著很深沈的道家思想。在《離騒》裏充分表現道家化的騒人思想。漢初賈誼之《吊屈原》人鵬鳥賦》,取意于《莊子》,還帶著悲觀的騒人情調,但到了司馬相如,便從愁怨變爲蕭灑出塵之想了。
神仙住在典籍上,以《列子》所載底爲最多。青木先生說神仙說底發展可以分爲地仙說與天仙說兩種,而地仙說更可分爲山嶽說與海島說。山嶽說以仙山爲在西方底山嶽中,以昆侖山爲代表。海島說以爲在勃海東底海中神山。神仙住在山上源于中
古代以山高與天接近,大人物死後,靈魂每歸到天上,實也住在山頂。他海經》稱昆侖說是“帝之下都”,其余許多山都是古帝底臺。神仙思想發達,使人想著這種超人也和古帝一樣住在山上。故神仙住在山嶽上比較海上及天上底說法更古。在《楚辭》、《莊子》、《山海經》所記底神仙都是住山嶽底。到齊威、直以後才有海上神山底說法。海上神山不能求得,乃漸次發展爲住天上底說法。可以說自漢代以後才有升仙底故事。
《列子》所記底神仙故事,可以看出秦漢人先從神人住再發展到不死
底追求。神人住
,只是理想
,不必是真境,如化人宮、華前
、終北
、列姑射山是。神仙住
,是不死
人以爲實有其地,可以求到底。
一、《化人之宮這記載在惆穆王》第一段。
周穆王時,西極之有化人來,入
火,貫金石,及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核,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寢以居之,引三牲以進之,選大樂以娛之。化人以爲王之富室卑陋而不可
;王之後撰腥線而不可飨;王之嫔禦膻惡而不可
。穆王乃爲之改築,土木之功,儲聖之
……
道教史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與追求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