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到了蘇聯作家雷巴科夫的長篇小說《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的有些刪節的摘譯(聽說有幾個全譯本,但都還未見出版),和幾篇作者的訪問記和有關的評論。對于雷巴科夫,我所知甚少,過去只讀過他的兩部小說:《短劍》和《沈重的黃沙》。僅憑這樣一點材料來談論這部書當然是冒失的,好在我只是想做一點劄記,附帶地談一點感想。
共分爲三部的這篇小說是60年代開始動手寫的。第一部完成後,很受一家雜志主編的贊賞,但作品未能刊登出來。作者並沒有氣餒,繼續寫第二部和第三部。在70年代末,一家雜志又登了預告,也受到了障礙未能刊登。一直到1987年才得以全文發表。它本身的命運就象征著時代的變化。它的發表是蘇聯當前所創導的“公開”的一個表現。它在蘇聯文藝界和讀者群衆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在熱烈的贊揚聲中也夾雜著爲數不多的嚴厲的批評,這現象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小說也受到了
外廣泛的關注。
這的確是一部令人心情難以平靜的書。
它將我們帶回到了遙遠的1934年。《星火》雜志在發表這部小說的前言中說:“那是一個複雜的年頭,像整個30年代那樣複雜。那是有著偉人成就和令人痛心損失的年代,是空前熱情和巨大悲劇的年代,是准備了偉大衛戰爭的勝利和有許多不必要犧牲的年代。”——是的,那是一個有著巨大矛盾的年代。小說以廣闊的視角,反映了1934年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莫斯科到西伯利亞;刻畫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從普通的大學生到
的最高領袖。其中有一些領域是過去的作品中很少涉及到或根本沒有涉及到的。作者沒有回避現實中存在的巨大的矛盾,而且以嚴肅的態度審視和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探尋如何會發展到那種狀況,今天又可以從中汲取什麼教訓。
阿爾巴特街是莫斯科一條有名的古老的街。小說主要寫了居住在這條街上的一群青年學生(他們是十月革命後成長起來的,是社會主義的第一批兒女),各自不同的格,不同的精神狀態,不同的生活經曆和道路。
其中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薩沙和沙羅克。
薩沙是一個道德高尚、熱情、正直的大學生。他是年輕的共産員,沒有經曆過
內複雜鬥爭。憑著單純的心和自己所信守的原則,他不窺視領導的眼
,不考慮後果,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他曾爲無辜受到批評的他們學院的副院長辯護,因而爲學院的
委書記(他正是批評者)所不滿。後來又因別的兩件事,被加以“反
演說組織者”的罪名,受到了開除的
分。他堅決不服,四
上告,才得以恢複學籍。他並未因此接受教訓。不久後,又因爲說了一句同情副院長的話,受到了更嚴重的打擊。他的話是:“
首先應該清除的是投機鑽營者,而不是副院長這樣的老布爾什維克,因爲前者給
帶來的危害要比後者的全部錯誤都要大。”而這位副院長過去又曾經是
內的反對派。薩沙因而被捕了。他自己卻也還弄不清那原因。在審訊中,要他承認與一個“反革命組織”有關系。他盡力不牽累任何人,不承認他所沒有的罪過,拒絕在爲他擬定的自白書上簽字。他受到了流放三年的
分。他所蒙受的冤屈和打擊,後來在西伯利亞流放中的所見所聞,使他對現實産生了困惑,從而逐漸走向清醒。他並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也並沒有失去希望。他依然保持著對
和對祖
的熱愛,依然願爲蘇維埃而戰。他認爲錯不在蘇維埃政權,錯的是那些並沒有真心實意地使用蘇維埃政權的人。他在磨難中是更成熟了。
他的中學時的同學,同住在阿爾巴特街的沙羅克則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品格卑劣、善于玩弄手段的青年。對于薩沙的被捕,他表面關心,實際上缺乏同情。大學畢業後,他混進了保安部,使他得以利用職權,踏著無辜者的血迹染紅的階梯向上爬。同時他也爲自私和貪婪所腐蝕,墮入黑暗的深淵。
從生活狀況看,沙羅克比薩沙要幸運得多,但作爲人看,薩沙是在烈火的鍛煉中受到洗禮,而沙羅克則逐漸歸于毀滅。
同住在大街上的他們幾個比較接近的同學們,在跨出大學的校門後,也各自在生活的大中浮沈。有的貪圖享受,在生活上逐步墮落;有的憤世嫉俗而自暴自棄;有的一度迷途,以後仍走上了探求真理的道路……他們大都是了解薩沙,因而同情薩沙的。
薩沙的母,一個善良的婦人,丈夫遺棄了她。現在,在一個深夜裏,一群人突然闖進了住宅,抄了家,並將與她相依爲命的兒子抓走了。天啊,這是爲什麼呢?憑母
的心,她知道兒子是無罪的。她一夜就蒼老了許多。她冒著嚴寒到每一所監獄去打聽兒子的消息,每一次都失望。她奔走無門,連她的弟弟,一個重要冶金基地的負責人,也不願、不敢爲她的兒子向有關方面說幾句公道話(他反而認爲外甥是爲他臉上抹了黑),雖然他對外甥的被捕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只是勸
忍耐和忍受,給
一點錢以表示關懷。她憤恨弟弟膽小怕事,以冷嘲的口吻拒絕了他的關懷。她並不信仰宗教,但有些夜間,在那間顯得空蕩蕩的屋子裏,她祈求神靈使那些將要決定兒子命運的人們心軟下來。但神靈並未接受她虔誠的祈求,兒子被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去了……同情薩沙的上層人物也還是有的。布佳金——薩沙的一個女同學的父
,是老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前,曾在流放中與斯大林相
,現在任重工業部的副部長。他也了解薩沙。但他阻止了女兒和同學們上書保安局請願的行動。他敏感到薩沙的被捕這裏面肯定有複雜的原因。他暗地裏打了一個電話給保安局的負責人別列金,請他對薩沙給予關照。別列金去聽了一次對薩沙的審訊後,也相信薩沙是無罪的,甚至有些喜愛和器重這個正直、勇敢的青年。但他無能爲力。他了解的情況更多一些:薩沙被認爲是一個反革命組織中的一個環節。這個案子將向更遠更高的地方延伸,釋放薩沙就等于打開其中的一環,這是決不允許的。他雖是
家保安局的負責人,也只好眼看著薩沙受冤和受難。因爲,他憑豐富的經驗知道,如果他說錯一句話,也將遭受滅頂之災。他能做到的只是在可能範圍內暗中保護薩沙,這才使薩沙受到了流放三年的較輕的
理。
小說中以相當大的篇幅刻畫了斯大林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他是這部小說的真正主角。因爲,作爲的領袖,他的權力君臨于一切之上,他的影響無
不及,一切都發生在他巨大身影的籠罩中。
蘇聯30年代的許多巨大的矛盾,可以說是斯大林自身矛盾的反映。在小說中,一方面寫到……
曾卓散文曆史的沈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