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①發表于一九五二年,是美著名作家海明威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有代表
的小說。作爲文學作品來說,它未必是最上乘的,但對于了解海明威來說,它是重要的。
這個三萬多字的中篇寫的是一個古巴老漁民桑提亞哥在海上打魚的故事。海明威自己說,《老人與海》如果由別的作家來寫,篇幅可能要擴大到十幾倍以上,他們可能寫到漁村居民的生活,老人的身世經曆、社會交往和家庭生活等等。他是想用以說明這篇作品的精煉和簡潔。海明威的確創造了一種精煉、簡潔的文。但他在《老人與海》中沒有寫到漁村生活等等,是因爲他認爲這些與他所要表達的主題無關,而並不是由于追求簡潔的文
。他集中寫的是老人在海上幾個晝夜的經曆。關于這場經曆,他倒是寫得過于詳盡了。由于是出之于他這樣的藝術大師的筆下,才能夠寫得不那樣沈悶、枯澀。
關于老人的過去,作者只在故事的敘述中簡略地提到兩筆:他的妻子已經死去了,只留下一張照片挂在他破舊的茅屋裏,他有一次看了感到淒涼,就取了下來。他曾經是一個飄洋過海的手,到過非洲。
當年他肯定是一個健壯的小夥子。現在他老了,又瘦又憔悴。他的兩只手,因爲老是用繩拉大魚網的原故,留下了很深的傷痕。引人注意的是他的一雙眼睛,像海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他是孤獨的,關心他、和他來往較多的,只有一個過去和他一道出海打魚的小男孩。他不關心世事,他看報紙只是想知道壘球比賽的消息。他的生活極其清苦,而並無怨言。
孤獨,與世無爭,向生活要求得極少。就是這樣一個誰也不會注意的普普通通的老漁民。但是,到了海上,就顯出了他格的美好的內核。
他八十四天來沒有打到魚。這對于一個以打魚爲生的人來說是太不幸了。那個和他一道出海捕魚的小男孩,在第四十天就被家裏命令離開他搭上了另一只小船。但老人並沒有喪失信心和希望。在第八十五天上,他在黎明前就出發了。他說:“八十五是個吉利的數目。”這只是他的自我安慰。這一次他劃向遠海,在三下了魚鈎。
幸運女神終于走向了他:一條比他的船身還要長的大魚上鈎了。
而同時,他也被置于生死的競技場上。
他無法收攏大魚。上了鈎的大魚拖著小船不慌不忙地遊著。老頭兒把釣絲放在脊背上,用手握得緊緊的。他拚命地支撐著身子,抵抗著大魚給釣絲的拉力,幾乎一直保持著緊張狀態。一只手抽筋了,一只手勒出了血。骨頭累酸了,頭腦昏暈。他吃了一點生魚。當大魚安靜地遊著的時候,他弓著腰,用整個身子去撐住釣絲,睡了一會覺。就這樣在海上漂流了兩天兩夜。又花費了極大的氣力,才殺死了那大魚。
這是一場艱苦的搏鬥。好幾次,老人感到自己支持不下去了。他想起了年輕時的一件往事:在卡薩布蘭卡,他跟一個力大無比的黑人碼頭腳夫進行抵手(掰腕子)比賽。堅持了一天一夜。到了天亮,打賭的人都要求算成和局。就在這個時候,他使出了渾身的力量,逼著黑人的手往下落,落,一直把那只手按到桌面上。從那以後,桑提亞哥斷定,只要他願意,什麼人都會被他打敗。——現在他老了,身虛弱,而他以當年同樣的意志堅持著。他說:“魚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塊兒。”這已經不僅是求生的鬥爭,而且是爲榮譽而鬥爭,因爲他是一個打魚的,必須戰勝魚。而且,他要讓魚知道什麼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什麼是一個人忍受得住的。
同時,這裏還有一種奇妙的心情,魚是他搏鬥的對手,他必須戰勝它,捉住它,殺死它,否則自己將被拖死。然而,魚又是他勞動的對象,他依靠它爲生,因而對它有一種感情。他欣賞它那無所畏懼、信心十足的風度。人和魚是這樣抗爭著而又交融在一起,是敵人又是兄弟。當老人想把魚拽過來而魚好像在戲耍他似的慢慢地遊開的時候,老人想:“魚呵,你要把我給弄死啦。話又說回來,你是有這個權利的。兄弟,我從來沒見過一件東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沈著、更崇高了。來,把我給弄死吧。管它誰弄死誰。”
當他費盡心機,精疲力竭地終于把大魚殺死綁在船邊,向回劃的時候,又遇到了新的災難,而且是更可怕的災難。那條死魚成了鲨魚追蹤的對象。開始來的是一條,後來是兩條,後來是成群的。爲了保衛千辛萬苦的收獲,已經疲憊不堪的老人又不得不與鲨魚戰鬥。開初是用刀子,刀子折斷以後,用棍棒,後來,甚至將舵拆下來當武器。但是,鲨魚還是吃完了他捕獲的大魚。他只帶著一條十八尺長的魚骨架回到了岸邊。他終于還是被打敗了。
但是,他又是一個勝利者。他,一個衰弱的老人,像一個士兵那樣戰鬥過,他無畏地面對困難、艱辛、死亡。他戰勝了疲累、痛苦,最重要的是,戰勝了不時冒出的軟弱的心情。當老人回到岸上酣睡時,那個陪伴他打魚的小孩來到了茅屋,他看見老頭那雙滿是傷痕的手,放聲哭了起來。這眼淚不僅僅表示同情,也是由于崇敬。
從茫茫的大海上,從死亡的邊緣空手回來的老人在他的破舊的茅屋中酣睡著。他正夢見獅子——說明他還有著對力的追求,對強者的向往小說是對勞動者英雄氣概的贊歌。它表明了,勞動者求生的道路是艱難的。他們千辛萬苦得到的勞動收獲也往往會不幸失去。然而,他們勤勞的勞動態度和勇敢的戰鬥氣概是值得贊揚的。
還可以擴大一點來看:人生的道路是艱難、充滿坎坷的。不要向困難和厄運屈服。需要的是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搏鬥精神。“痛苦在一個男子漢不算一回事”,“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是一篇小說,但也可以將它看作是一個寓言。海明威在這裏唱出了對人類頑強戰鬥精神的贊歌。而且小說是以樂觀的調子結束的。通過那個小男孩將再度伴著老人出海,預示了新的戰鬥和新的希望。
我冷靜地思考過,是不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題呢?我以爲並不。以上所說是作品的內容所內涵的。我也並不認爲作者所歌頌的打不垮的精神,如某評論家所說的,是既空洞又抽象,“實質上也是一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我認爲,無産階級的戰鬥者也並不是完全不能從中汲取力量的,只要通過正確的理解和消化。
但是,我們當然也要認識到,作爲資産階級個人主義者海明威的局限。他既看不到社會的出路,也看不到群衆的力量,他是在一個虛弱的立足點上來歌頌個人鬥爭的精神的。因而,他歌頌的英雄只能是失敗的英……
曾卓散文老人與海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