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曾卓>曾卓散文>我與《大江》第2小節

《曾卓散文》我與《大江》

第2小節
曾卓作品

  [續曾卓散文我與《大江》上一小節]在一個偉大的基礎上——即爭取那個人們在以血肉換取的戰鬥的目標。在反動政治的迫害下面,在荒蕪的武漢文壇中間,作爲爭取一個據點,團結一批友人,這存在本身就有著某種積極的意義。因爲,無論如何,《大江》是與這個時代的命運相結合的,是與兄弟們的進軍相呼應的。

  當然,我們的工作會受到限製。我們一方面希望能反映真實的現實生活,傳達人民的呼聲,一方面又不能不考慮到實際的政治環境,在選稿時不能不采取有所克製的態度。但即使這樣,也還是受到反動派的注意,好幾次報社負責人轉達了警告。而另一面,又遭受少數在政治上比較單純的讀者和作者的誤解。譬如,有一位名叫周澄的作者寫了一首抨擊黑暗現實的詩來,因爲過于顯露,我只好退回了。作者因而寫信來憤怒地質問:“你有沒有良心?”並要求公開答複。我理解他的心情,而且知道可能還有別的讀者和作者也會有類似的不滿,于是我就公開答複了:

  熱心的友人出于愛護本刊的心,投寄來的壯烈的呼喊,血淚的控訴,卻有些沒有能夠刊出。爲什麼?千言萬語一句話:不能不考慮到現實情況。赤膊上陣有時是必要的,但也要看一看代價,“兩害相權取其輕”,對《大江》的不足之chu,我願承擔一切責備。

  ……我們是在夾縫中匍匐著爬行。有時候,在異常悲憤的心情中,我想,那麼倒不如沈默好吧:“于無聲chu聽驚雷!”

  我還寫過這樣的話:

  文字的效用是有限的,當人們在以生命寫史詩的時候,文字就更顯得無力……好幾次,我都想推開這勞什子副刊不編了。

  事實上,這也是對反動統治的一種暴露和抗議。這些答複也是過于直露了。但當時我也是二十多歲的青年,難以抑製自己的憤懑和渴求的。

  以上所引的這些話,都是發表在“編輯地位”的欄目內。這個欄目經常保持。有時配合發表的作品寫一點讀後感,對作品進行分析;有時談一些文藝觀點;有時是與作者的通信。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在編者、作者、讀者中形成了qin切的交流。現已60多歲的周代,回憶解放前他在武漢大學念書時,就很喜愛《大江》。他特別提到:“人們還常常注意一塊比豆腐幹還小的‘編輯地位’。”我在《大江》上發表過長詩《母qin》的第一部,那是署名曾卓。而爲了現實鬥爭的需要,爲了抒發在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我還在《大江》上發表過不少雜文和散文,那就用的是各種筆名了,如柳江、方亮、方洛、林薇、馬萊等等。解放初期,我曾從中選編了一部分,編了一個小集子《痛苦與歡樂》出版。通過幾次“浩劫”,我已喪失了這本小書,多方尋覓也沒有能夠找到。那些短文倒是很能反映我在那一段時期的心情,也多少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側影,所以我是感到一些惋惜的。

  在《大江》創刊的時候,葛琴在“發刊詞”中就著重提出了發現和培養新作者的任務。在她擔任主編的那一時期,她很注意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在副刊上,出現過不少新作者的名字。當我接手以後,她好幾次對我說過,一個副刊,需要知名作家的支持,這樣可以保證副刊的質量,建立副刊的信譽;但更要注意從自由來稿中發現新的作者,即使作者還不是那樣成熟,但只要看出還有發展的苗頭,就應該與他們多聯系,給予鼓勵。這樣既可以培養新生力量,擴大作者的隊伍;同時副刊也會顯得更有生氣,能更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我記住了她的話,在這方面作過一些努力。我認真閱讀來稿,只要是真正從生活中來,有著真情實感的作品,雖然在表達能力上還不是那樣熟練,也大都給予發表的機會。有時還在“編輯地位”的欄目內,對作品給予推薦,並適當指出其不足之chu。有一些我不認識的投稿者,後來都成了《大江》的基本作者,而且明顯地可以感覺到他們在逐漸進步和成熟。譬如周代、犁夫、彭勃、李致遠、葛苓……現在,他們還沒有和我失去聯系。前幾天,我收到葛苓一封信,他在署名前寫著“一個《大江》的老作者”,使我這個老編輯感到qin切,並得到安慰和溫暖。

  荃麟、葛琴夫婦于1946年春來到武漢,當然是肩負著dang的使命的。《大江》的創刊,可以看作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他們離開以後,雖然換過了幾個編輯,《大江》一直堅持著他們創刊時的宗旨,保持著原有的風格。還應該指出,當時《大剛報》的幾個負責人,采取了比較開明的態度,有時還爲我們承擔了一些壓力。他們是大致了解荃麟、葛琴的身分的,也知道後來的幾位編輯的政治傾向。特別是在武漢解放前的那半年中,他們可能已懷疑我地下dang員的身分,但是對《大江》的編輯工作依然是放手的。另外,《大江》也得到了不少友人的支持和幫助,它才得以在黑暗、險惡的chu境中艱難地跋涉,終于歡樂地看到,紅旗在這座大城飄揚!

  現在,四十多年的歲月已隨著長江流走了,當我回顧編輯《大江》的那一段日子,有些激動也有一些感慨。當時,曾有讀者來信說:“《大江》是武漢的一點光。”我在一篇短文中答複說:“這對我們不僅是值得欣慰的贊語,而是沈重的鞭策。光麼?那是只有在‘有一分熱’的解釋下,我們才敢承擔的。”是的,正是憑著這一分“熱”,才得以經受黑暗統治的煎熬,才能具有對勝利的渴望。當我趕寫這一篇小文時,在我眼前,還時時浮現出當年並肩戰鬥過的友人們的身影。其中有的已去世,如蒲汀;有的已不知下落;即使還健在者,也大都垂垂老矣。讓我在這裏向他們表達我的懷念和問候。我相信,他們也記得並珍惜那一段歲月的。

……

《曾卓散文》我與《大江》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在大潮中”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曾卓散文》在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