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德萊茵省當年的普魯士南部,摩塞爾河畔有一座小城——特利爾,它建于古羅馬帝
時代。在中世紀,一直是大主教教廷的所在地。法
資産階級大革命的爆發,給萊茵省的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1795年,法
革命軍開來萊茵地區,特利爾從封建的桎梏中獲得了解放,廢除了農奴製,取消了封建特權。20年後,它回歸德
,成爲普魯士最先進的地區之一。普魯士,是
于分散狀態的德
38個邦中最反動的一個邦。普魯士的反動統治勢力以
沈和警惕的眼光注視著萊茵地區,並采取了各種措施來防範和打擊自由主義者的活動。
卡爾·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這座古老、美麗,而又激蕩著政治風的小城裏,它當時只有一萬二千人口。
他的父亨利希·馬克思,深受法
伏爾泰、盧梭等啓蒙思想家的影響。他同情人民的疾苦,主張德
的統一。但他的自由主義具有溫和的
彩,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
王的恩典。
他在特利爾高等上訴法院擔任律師,在當地聲望很高。
馬克思的母罕麗達·普列斯堡是荷蘭人,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她生了四個兒子和五個女兒,繁忙的家務消耗了她的全部精力。她很爲馬克思的聰明活潑感到喜悅,希望兒子將來有穩定、富足的生活和輝煌的前程。當她後來看到兒子不是如她所期望的那樣,她是懷著惶惑不安的心情的。
馬克思的童年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他是男孩子中最大的一個,受到雙的寵愛,常和
弟弟一道玩耍。他活潑調皮,善于組織各種遊戲,也很會講故事。
他童年的夥伴中還有一個比他年長四歲的姑娘——燕妮。她家的大花園是這一群孩子喜愛的遊戲場所。燕妮的父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是馬克思父
的知交。他擔任樞密顧問官,雖身居高位,但也具有自由派的觀點,並有高深的文學素養。他很和藹,常和孩子們一道散步。在冬夜就圍聚在他那溫暖的客廳裏,給孩子們講古希臘羅馬的故事,背誦古希臘詩人荷馬和英
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後來,也正是他第一次向年輕的馬克思介紹了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學說。
在童年和少年時代,馬克思就是由于他父和威斯特華倫——他未來的嶽父的熏陶,從而萌發了對文學的興趣,並受到了啓蒙思想的影響。他的父
很欣賞兒子的才華,但是到後來看到兒子越來越激烈的革命傾向,又很爲兒子莫測的前途擔憂了,他在馬克思20歲時去世。馬克思終身都對父
懷著敬愛的心理。他也敬愛他後來的嶽父,並將他的博士論文獻給了他。
1830年10月,12歲的馬克思進入特利爾中學,開始接受系統的科學知識。根據他的“中學畢業證書”的記載,各門功課成績優良。除了德語外,他還很好地掌握了法語、拉丁語和古希臘語。在同學中,他的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他那獨立思考的能力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他在上學的路上,每天都會看到擁擠在中心廣場上那些衫褴褛、乞求施舍的窮人們。他也走訪過農村,了解到摩塞爾地區農民是如何貧困。這些社會現象在他純真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波瀾。
而就在馬克思進入中學的那一年,法爆發了七月革命,推翻了代表封建貴族和大資産階級利益的波旁王朝。這次革命也影響到德
,推動了德
境內的民主運動。那
也波及到特利爾地區。有個進步的文化團
“文學俱樂部”是特利爾自由派的活動中心。馬克思的父
和特利爾中學的校長維滕巴赫都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1834年1月,這個俱樂部爲歡迎萊茵省議會中的自由派議員曾舉行了一次宴會。不久又爲慶祝俱樂部成立紀念日而舉行了一次遊行。人們高唱法
大革命時代的《馬賽曲》等革命歌曲在街上行進。慶祝活動事實上是一次大示威。反動當局立即采取鎮壓措施,俱樂部受到監視。有的人因參加遊行而被審訊,有的被逮捕。馬克思的父
因在那次歡迎宴會上發表過溫和的演說也被秘密傳訊。特利爾中學一時也在恐怖
影中籠罩著。幾位傾向進步的老師受到迫害。反動當局本打算將校長撤職,但又怕激起衆怒,就任命了一個反動的教師勒爾斯爲副校長,以加強對師生的思想控製,並監視校內的政治活動。
發生在周圍的種種情況,包括他父的被傳訊,激起了年輕馬克思的憤慨。1835年,他在畢業離校前夕,向師長們——辭行,唯獨不去反動教員勒爾斯家。
從他的畢業論文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的思想狀況。作文的題目是:《青年選擇職業的考慮》。他在文章的開頭寫道:“我們並不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認爲適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能夠對它們發生決定的影響之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被規定了。”這一思想表明了他已經意識到各種社會關系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他用下面這樣一段話結束了文章:“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爲這是爲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
這個17歲的高中畢業生雖然還只是比較抽象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但已顯現出了他的高尚的情懷。這種情懷當他成年以後經常以一句更爲簡潔的話表達了出來:“爲人類工作”。秘密訂婚
馬克思和燕妮于1836年秘密訂婚。當年馬克思18歲,燕妮22歲。
他們是童年時密的遊伴。當馬克思12歲進入中學的時候,燕妮已是16歲的少女。被父母引進了社交界。她出身名門,美麗而又有教養。在舞會上被人們稱爲“皇後”,在別的交際場合,她也是被注視的中心。她的身邊總有一大群愛慕者和追求者,其中有官宦子弟、青年貴族、英俊軍官……但沒有一個人能博得她的歡心。她追求的不是世俗的榮華富貴。她有卓越的才智,純潔的理想。只有
懷大志,願爲崇高事業獻身的勇士,才是她所要選擇的人。當她出入社交界幾年以後,她的心落在了已長成爲青年的馬克思身上。她了解他的才華、
格和南向。而在已萌發了對愛情的向往的年輕的馬克思眼中,美麗而心靈豐富的燕妮是世界上唯一完美的女
。但他對她的愛只是默默的,因爲他顧慮到兩家社會經濟地位的懸殊,也看到了她身邊那一群家庭條件和身份都遠較他優越的追求者。和燕妮雖然不缺乏接近的機會,他卻不敢向她傾訴自己誠摯、純真的感情。
馬克思的,燕妮的好友索菲娅理解這兩個在暗中相互愛戀著的青年人。通過她的溝通、幫助和安排,當馬克思讀完大學……
曾卓詩論“爲人類工作”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