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曾卓詩論“爲人類工作”上一小節]第一年後的夏天,他們才各自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和心願。燕妮接受了馬克思的求婚。這件應該歡慶的喜事當時卻只能嚴守秘密。知道這事的除了馬克思的外,只有他的父
,因爲燕妮對婚姻的決定同她的家庭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
她的父威斯特華倫,雖然在思想上比較開明,也很欣賞馬克思的才華,但還是很難完全擺
門第之見。燕妮的母
則更是頑守貴族的傳統觀念。燕妮還有一個異母兄弟,比她大15歲的斐迪南,更是思想頑固。他們都不會同意這門
事。燕妮接受馬克思的求婚,是冒著和家庭破裂的風險的。而且,她也不是完全沒有預見到她和馬克思結合以後風險莫測的未來。但是,她斷然作出了她的選擇。從中可以看出她對真正的愛情的含義的理解,可以看出她對馬克思的信任,也可看出她的堅強的毅力。
馬克思在波恩大學讀了一年後,轉學到了柏林大學。這是遵從他父的意見。這樣他就不得不與剛訂婚的未婚妻分離。
到柏林大學後,他學習很用功,同時懷著熾熱的心情眷戀著燕妮。使他苦惱的是,他不能通過寫信表達自己的情懷。因爲燕妮已與他約定,在他們的婚約沒有得到承認並正式宣布以前,她是不會和他直接通信的。她不願父母受到刺激,也不願爲那些喜歡撥弄是非的人提供诋毀她的口實。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常常焦急不安和恍惚不定。正像一些在熱戀中的青年一樣,他將他的激情通過詩的形式表達。他手寫了三本詩,分別題爲《詩歌集》、《愛之書》(第1部)、《愛之書》(第2部),先後獻給了在遠方的未婚妻。從詩的藝術看,它們並不是很好的,馬克思自己也認識到他缺乏這方面的才能,但作爲真誠的愛的表白,它們是珍貴的。燕妮讀到這些詩時,常常感動得哭了。在以後的幾十年裏她一直將它們珍藏著,直到她的生命的最後一息,從來沒有給人看過。
燕妮也日日夜夜懷念著遠方的未婚夫,也因爲不能和他直接通信而痛苦不安。她只有常常到馬克思家裏去,從馬克思的父和他的
索菲娅那裏得到一些安慰和溫暖,並得知一些馬克思的情況,而且她也有許多心裏的話要悄悄地對索菲娅說。索菲娅了解她的心情。她十分疼愛她,總是讓她在自己家裏呆得久一些,她除將馬克思的近況告知燕妮外,還寫信將燕妮的情況告知馬克思,作爲他們之間感情和情況交流的橋梁。
老馬克思當然以有這樣一個兒媳而高興。他告訴馬克思,他“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她”。他信任燕妮的堅貞的感情,他告訴馬克思,沒有任何王公貴族可以動搖她的決心。他充分認識到燕妮所付出的代價。他寫信給兒子說:“以她的才華,她爲你所作的犧牲,絕不是尋常女子所能做到的。”但是,老馬克思的心情又是複雜而沈重的。一方面,他希望兒子不要陶醉于愛情而影響了學業;更主要的是,他覺察到了兒子在政治方面愈來愈激烈的傾向,預感到兒子的前途是充滿了風險的,他爲兒子憂慮,也擔心兒子不能給燕妮帶來幸福。
馬克思和燕妮,在整整經過七年以後,才得以沖破重重阻礙,克服種種困難,正式結婚。後來的事實證明,老馬克思的預感是正確的,而且,他們所經受的磨難和風暴,遠遠超過了老馬克思的估計。但是,燕妮對自己的選擇——對愛情的選擇,也是對生命道路的選擇,終身無悔。有一點,那可能是老馬克思百思不解的,即:燕妮認識到丈夫所從事的事業(那也成爲了她的事業)的偉大意義,因而,她從自己的奉獻和犧牲中,得到了最高意義上的幸福。大學時代
中,開始就這樣說:“在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時機,它好像是過去一段時期結束的界標,但同時明確地指出新生活的方向。”可以看出,他是意識到大學生活對他的重要。
他開始進的是波恩大學法律系。當時這所大學的校風不好,學生們大都過著放蕩不羁的生活。馬克思多少也沾染到這種習氣。他有時和一些同學到一家名爲“白馬”的酒店喝酒,還因夜間醉酒喧鬧被學校關過一天禁閉。還有一次和一個貴族同學拔劍決鬥,他左眼上方的傷疤就是當時受了輕傷留下的紀念。從他父當年給他的信中看來,他的花費是很大的,以至引起了父
的抱怨。但他學習還是很努力,得到了老師“十分勤勉和經常用功”的評語。在課外,他還閱讀了不少科學專著。
第二年,父決定讓他轉學到柏林大學。他希望兒子
離波恩大學學生們的那種
蕩生活習氣。馬克思當時剛和燕妮訂婚,實在不願離開未婚妻,也不願離開風景優美的故鄉。但他不能違背父
的旨意。他于1836年10月乘坐郵車,沿著秋天的道路走了5天,幾乎橫穿整個
土到達了柏林。
柏林是普魯士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各種社會矛盾集中的地方。而柏林大學又是思想鬥爭的中心,德
古典哲學最著名的代表黑格爾不久前在這裏講過學。馬克思進校時,許多講座還是由他的門生主持。
這所大學的學術空氣濃厚。馬克思喜愛這裏的學習環境,生活作風變得嚴謹了。他選課並不多,課外攻讀了大量學術著作。由于學習刻苦,也可能由于初次離開燕妮後心情的波動,有過許多不眠之夜,健康情況逐漸變壞。在讀完第一學期之後,他接受了醫生的勸告,到郊區一個漁村度過了整個夏天。
那裏環境幽靜,空氣新鮮。他一面休養,一面還是埋頭讀書、思考,主要是鑽研黑格爾的哲學著作,從而領會了辯證法的奧秘,這對他後來科學地從事學術研究是大有助益的。
不久,他參加了當時最進步的資産階級團——青年黑格爾派的“博士俱樂部”。他們對德
落後的狀況和封建專製的
家製度不滿。他們批判的鋒芒主要是指向宗教——普魯士君主專製的重要基礎。馬克思是俱樂部中最年輕的成員。一位大學時代的成員這樣描寫他當時的容貌:“他前額很高,濃黑的眉毛下閃爍著炯炯有神的目光,還有一個輪廓分明、略帶剛硬的口形。這種面貌證明了一種強烈地表現出來的嚴肅、堅定而果敢的
格。”他以非凡的才能、淵博的學識、敏銳的分析力,博得了那些較他年長的青年黑格爾分子的稱頌,成爲俱樂部的精神領袖之一。
1839年起,馬克思埋頭研究古希臘哲學史,著重研究伊壁鸠魯派、斯多葛派和懷疑派的哲學。他之所以把這三派作爲研究的重點,是因爲他認爲亞裏士多德以後的希臘哲學的發展和黑格爾以後的德哲學的發展,都是自己時代的自由思想的
現。1840年下半年起,他開始寫博士論文,題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
曾卓詩論“爲人類工作”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