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謝他的信任。讀了他的詩,的確也情不自禁地想談一點感受。
他的祖籍是中福建莆田。他本人則出生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現爲馬來西亞公民。讀他的詩,我卻感到極爲
切,感情上很自然地就與他的心貼近。
詩當然植根于詩人生活的土壤。但發自真情的詩,也能在不同的度的讀者心中激起共鳴,在不同時代的讀者心中引起回聲。而丁平先生的詩使我感到
切,則還有別的原因。
首先是詩風的質樸,語言明淨,毫不矯揉造作。這並不是說他不講究形式。他還是很注意語言的鍛煉、詩的旋律和節奏的,他是在追求一種純樸自然的美。“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正是詩,或者說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當前,在形式上炫耀技巧以至玩弄技巧的風氣頗爲流行時,他的這種追求精神是很可貴的。他認爲,在歐風美雨中隨風飄蕩是“無根的浮萍”。可以看出,他的詩風深受中五四以來新詩傳統的影響,也受到中
古典詩詞的影響,他寫中文詩,他將他的根植于他的祖先生活過的大地。
在思想感情上,我讀他的詩也毫無隔膜之感,就好像是在讀我的同胞的詩。他雖出生在馬來西亞,祖籍卻是中,因而在氣質上相近。更主要的是,我們在對生活的認識、對藝術的理解上,大都是相通的。他認爲“詩人、生活、人民,三位緊密連成一
,才會寫出感人的詩篇”,這就便我們在詩的園地中有了一個共同的立足點。他多年致力于研究魯迅,還懷著崇敬的心寫了好幾篇紀念魯迅的詩,贊揚了魯迅正義凜然的爲人作風,精湛的思想,偉大的精神。魯迅先生是中
五四新文學傳統的主帥,他的作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也正是其中的一個。這就使我們和丁平先生有了共同的精神上的脈流。所以,他在詩中對人間不平的抗議,對于罪惡的黑手的控訴,對于光明的渴求,可以說是我們共同的心聲。而且,他雖是馬來西亞人,卻對于中
——他祖先的家園,懷著一種深深地眷戀。他高吟屈原的《離騒》,他渴望一登萬裏長城,他在羅湖橋前眺望大陸發出深深的慨歎……而當中
和馬來西亞建交時,他立刻唱出了歡歌。這都使作爲一個中
讀者的我很受感動。
我和丁平先生並未謀面,只是有過幾次通信。讀了他的詩,可以想見其爲人,産生了感情上的近,樂于爲他的詩集寫這樣幾句平實的話。
《曾卓詩論》親切的域外之聲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天風詩草》前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