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曾卓>曾卓詩論> 和大學生談詩(一)

《曾卓詩論》 和大學生談詩(一)

曾卓作品

  一個大學的詩社送了一批詩稿來讓我看。後來詩社又來了三位同學和我談了一次話,下面是部分談話記錄的整理稿。

  記錄整理者是楊隽。可惜的是,我的話記得多,同學們的話記得少,其實我們的交談是很熱烈的。

  同學:送來的這些詩你都看了吧?我們想請你談談看法。

  曾:我只是翻讀了一遍,看得不是很仔細。總的說來,這些詩是有一定shui平的。尤其是想到這些詩的作者都是理工科學生,我更感到喜悅。

  同學:我們雖然是工科大學,但喜歡文藝的同學很多,詩社就有好多個。你認爲學理工的喜歡文學藝術有好chu嗎?

  曾:當然有好chu。我們知道,許多科學家都具有比較高深的文藝素養。文學藝術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喜歡文藝,對于學理工的人,不僅是一種精神調劑,也是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搞理工跟搞文藝一樣,需要想象。學理工的可以通過文藝豐富自己的想象力。有一個外guo科學家說過這樣意思的話:我的工作總是力圖把真和美統一起來,但當我必須在兩者中挑選一個時,我總是選擇美。另一個科學家說得更爲極端:“想象力感覺美的東西必定是真的——不管它原來是否存在。”牛頓傳記的作者沙利文也說過:“我們看到了引導科學家的動力歸根結底是美學沖動的表示。”——我們不在這裏討論他們的話,不過是想通過他們的話表明,科學與美學並不是絕緣的。從另一方面看,美學也往往要吸收心理學和科學的成果。

  同學:你的這些話對我們是有啓發的。現在請你談談對這些詩的意見吧。首先談缺點。

  曾:這似乎不大合乎章法。一般總是先談優點的。

  同學:我們可以打破章法。而且希望你談得坦率一些。我們經得起批評的。

  曾:我倒想問問,你們自己認爲這些詩的主要缺點是什麼呢?

  同學:我們幾個人也交換過意見。這些詩爲你送來之前,是經過了挑選的,但還是shui平不一。如果談缺點,這些詩的表現也不同。總的說來,我們覺得有兩種相反的情況:有的詩過份直白,太實了;有的詩過份朦胧,甚至晦澀了。在這些詩裏,後一種情況更多一些。

  曾:是的,大致就是你們說的這種情況。我想了一下,覺得問題還可以再向前推進一步。詩貴含蓄,但也不完全排斥直白。朦胧也不能籠統地說成是詩的缺點。這都要對具ti的詩進行分析。主要的問題我看還是在于有沒有真情實感。無論是用直白的方式還是用朦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也可以是詩,可以是好詩,從古今中外的詩中,都可以舉出許多這兩方面的例子。

  看你們的這些詩,有的比較直白,沒有詩味,不能感動人。

  但這首先不是一個表現手法問題,而主要在于作者在寫詩時是缺乏感情的。你們看,另外的這幾首詩,在構思上是費過一番心思的,有想象力,表達方式上決不直白,但同樣沒有什麼詩味,不能感動人——這樣一比較,就可以更明白我的意思了。

  而這些帶點朦胧意味的詩,我看主要的問題也不在于朦胧,而在于看來作者雖然是想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卻缺乏內在的感情。譬如你(指在座的一位同學)的這首《野馬》,我就有這樣的感覺。我的感覺可能是不對的,你能不能談談寫這首詩時的心理狀況呢?

  同學:……這,這一時說不清楚,還是請你談吧。

  曾:我說過,我並不反對朦胧。那有時可以表達某種意境、某種情調;有時可以傳達出一種不易傳達的細膩、微妙的情感,而且,運用得好的詩的朦胧,往往具有使讀者有多方面的想象,多層次的聯想的能動xing。你的這一首詩,也有些朦胧,但主要是在表現方法上有些新奇,用語有些奇特,而我感到這首詩是缺乏充沛的感情的。否則,我雖然不一定能理解詩的含意,卻會感到流動在詩裏的感情。譬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那言《錦瑟》,一千多年來,論者見仁見智,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一致同意的解釋,但人家仍一致認爲這是一首好詩。關于這種現象,是美學中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我沒有認真考察,這裏就不多說了。我還用一個也許不大合適的比方,我聽人唱外guo歌,我聽不懂那句子,但能領會那感情。——對你的這一首詩,我的感受不一定對。你可以提出你自己的看法。

  同學:讓我想一想,以後再說吧。不過,你是不是認爲詩的形式的探索不重要呢?

  曾:我完全沒有這個意思。不僅是詩,任何藝術永遠是在探索中前進的(這探索當然也包括形式上的探索)。一部人類文學藝術史就是探索前進的曆史。我不贊成的只是僅僅從形式上著眼,tuo離了內容的要求在形式上去獵奇。有一些年輕的詩作者,濫用通感,玩弄詞句,寫出的詩似乎很深奧,很新奇,實際上內容空虛,感情蒼白,恐怕這不是值得鼓勵的現象。我並不是說詩一定要一看就懂,我願意跋山涉shui去探幽,只是有時我發現探尋到的只是一片荒原,因而不免有點失望。

  前些天,我收到了一個大學寄來的一份油印詩刊,前言中引了兩句話。一句是“日日新”,這是美guo詩人龐德引用過的孔子的箴言。另一句是:“技巧是對一個人真誠的考驗。”我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我覺得這兩句話引得非常好。前一句話表達了詩人的進取精神。詩人應該勇于創新,甚至不妨驚世駭俗,“敢于給衆人的嗜好一個耳光”。後一句,依照我的理解,是說詩人不應該玩弄技巧,技巧只能是爲了表達內容,爲了內容的需要。從對技巧的態度就可以考察一個人對詩(藝術)的態度是否真誠,事實上,也就是對生活、對人生的態度是否真誠。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合乎原意。

  同學:詩的形式是不是也重要呢?

  曾:詩的形式當然也重要。這些年,有關這方面的論文不少,有許多問題還需要繼續探討。隨便舉一個例,譬如詞感、語感,也就是詩人對于語言的鑒別力、感受力、運用力的問題。相近的詞之間細微的區別,同一意義的話,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所産生的不同效果,一個詞或一句話所包涵的se彩、力度、情緒,話與話的配合所形成的韻律(也就是感情的波動狀態)……,關于這些方面,就很值得研究。我談到這一點,是因爲從拿來的這些詩來看,有的同學還缺乏這方面的基本功,沒有弄清怎樣的語言才是美的,怎樣的語言才是詩的語言。其他關于詩的形式問題要研究的方面當然還很多。而且,許多年輕的詩作者都在進行形式方面的探索,我們應該從他們的實踐中汲取經驗的。

  但是,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我們承認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所謂反作用,那或者是……

曾卓詩論 和大學生談詩(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 和大學生談詩(一)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