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從年輕時開始他的文學事業起,就是以小說聞名于世的(雖然後來他也寫劇本、評論)。然而,有的評論家也稱他爲“青年詩人”。這當然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說的:他的某些小說是達到了詩的高度。譬如長篇小說《財主的兒女們》,雖然在思想上藝術上都還有著一些缺點和弱點,但的確可以稱之爲“青春的詩”。譬如他最短的(只有一千五百字吧)小說《灘上》,也正是一首生活的詩。
路翎也寫詩,不過寫得不多。解放以前,我讀到過他的一首約兩百行的長詩《致中》,那是富有激情而且有著他自己的獨特風格的詩。此外,我讀過他的兩篇談詩人的短文:《關于亦門》和《關于綠原》,都只有四五百字吧,那裏面表現出了他對于詩和對于這兩個詩人的真知灼見。就是在今天,也還有參考意義。
當他銷聲匿迹了二十多年以後,重返文壇時,除了爲他的小說集《初雪》寫的一篇短序外,他首先呈獻給讀者的,是發表在《詩刊》一九八一年十月號上的三首詩。最近,我又讀到他發表在《青海湖》一九八二年一月號上的兩首詩。
我兩年多前見到他時,他已是那樣蒼老了,雖然還只五十六歲。在他身上,已很難想象當年英俊的身影。更使我感歎的是他的精神狀態,顯得冷漠,遲鈍,健忘。他抽著煙,眼神漠漠地望著窗外,談到過去的遭遇和談到一些老朋友時,他都用的是平淡的語氣,而且話語是極其簡短的。他還能夠寫作麼?坐在他面前,我不禁這樣悲痛地懷疑。我爲這樣一個有著驚人才華,而且曾經是那樣勤奮努力的作家惋惜。
沒有想到,兩年多以後,我就讀到了他的詩。
而且,那是這樣的詩:這裏沒有任何傷感,他歌唱的是今天的生活。這裏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他樸實地歌唱著在生活中的感受。這裏沒有感情上的浮誇,他的歌聲是真摯、誠懇的。
這裏展開了平凡的生活場景:夏季的、芳香的、快要收獲的公社的果樹林裏的情景。在晴朗或是雨的日子裏,城市和鄉村邊緣的律動,生活沸騰著,歡樂和希望顫動著。一個剛考取小學一年級的女學生的歡快的心情和忙碌。在月牙和陽光照耀下的大地和城市……。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詩,這是需要熱愛生活的心靈。能夠將平凡的生活提升到詩的境界,這是需要敏銳的感受力和高度的表現力。
語言是清新的,而又有著一種樸素的美。跳躍比較大,有的地方不大容易追隨作者的感情,因而有點“朦胧”。但融合著生活的脈流的是作者情緒的脈流;情緒的節奏融合在生活的節奏中間——這是詩的本質的要求,詩的本質的
現。
那麼,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他就突破了由于深沈的痛苦而産生的遲鈍和冷漠,恢複了生活的激情,生活的敏感——根源是恢複了對生活的愛。這是真正令人驚奇和欣喜的。一棵枯萎的樹又發青了,在時代的陽光下。
我喜歡這幾首詩,而且通過這幾首詩所說明的和預示的東西也使我喜悅。
衷心祝福恢複了青春的心的詩人!
《曾卓詩論》讀路翎的幾首詩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一個深夜的記憶”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