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曾卓詩論一個人和他的海上一小節],我也難以想象他此刻的心情。
一直到1982年,他才收到妻子的來信和兩個兒子的照片。信很簡短,略報平安。兩個兒子已長大成人,他完全不認識了。——信是花了兩個月時間繞了半個地球輾轉寄到的。
他感到喜悅和安慰,同時使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回想起離家前夜的情景。看著那封簡短的信和兒子的照片,他淚眼模糊了。
一直到1984年,他才有機會與妻子和小兒子見面。妻子和小兒子參加了由臺北去泰觀光的旅遊團,從曼谷返臺途中,將在香港停留三天。他在得到通知後,如期趕了去。分別30年,相見只有短暫的三天,而且會見是在另一塊土地上——香港。田野說這是悲歡離合的三天。說是歡樂,其中也滲透著濃厚的辛酸吧。他們一家也還不能說是真正的團聚:大兒子沒有能來;還有他從來沒有見過面的兩位媳婦和兩個孫女沒有來。當年一歲半的小兒子現在已是31歲,正是當年田野離家出走的年齡。兒子的母
兩鬓已斑,表明了她在30年歲月中的哀愁和艱辛。但她沒有流露一點怨意,小兒子也表示了對他的理解。而且他知道兩個兒子都很爭氣,生活可以過得去。他因而稍爲心安。他買了兩雙皮鞋送給兩個兒子,實現了他30年前離家時的諾言。三天很快就過去了。臨上飛機前,小兒子在他面前跪下告別,他壓在心底三天的眼淚終于控製不住了。什麼時候再能見面呢?難道還要再等30年麼?!
或者,比起分散在海峽兩岸的千萬人家來說,田野一家還算是幸運的吧。因爲他們總算取得了聯系(雖然每一次通信都要經過長久的輾轉),而且其中的幾個成員總還算見過一面。
以上的這些情景:他在臺灣時對家鄉的思念;離家出走,經曆風險返回大陸;回來後對家人的牽挂;與家人的短暫的相聚……他都寫成了散文,是這兩本集子中最感人的篇章。他還懷著誠摯的感情寫了一些散文記述他所認識的臺灣作家、詩人,從而使我們對這些作家、詩人進一步有所了解,也側面了解到臺灣文藝界的一些情況。
在這兩本散文集中,還有一些篇章是寫他40年代初到臺灣,在遠航輪上當見習手時的生活情景。當時他很年輕,初到大海上飄航,到過一些異
的港口。他接觸過一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他自己也受到過欺侮、嘲弄,這使他看到了在那個五光十
的世界中黑暗腐朽的一面。同時他也從勞動人民和那些善良的小人物當中得到過溫暖,幫助。他所寫的種種戲劇
的小故事,具有
漫
彩,而又血淚斑斑。這一段生活經曆對他的
格形成應該很有關系。那以後,田野從大自然的海洋中又馳向了人生的海洋,經曆過更多更大的風
。1955年他返回大陸後也有過不平凡的遭遇。他沒有在文章中寫到這些。田野說:“我曾經是個海員,我在海上生活過。我知道,我懂得,一個真正的愛海者,決不會因爲風暴,因爲波濤,而和海絕交了的。”曆史老人將嚴肅地記下那些教訓,而且,他終將作出公正的評判。1984年,田野成爲一個共産
員。他寫道:
爲了這一天,我曾經走過一條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從舊社會到新社會,從臺灣到大陸。
即使是,在苦難的曆程中,我也沒有停止過跋涉。雖然我的身上有著傷痕,我的腳也在流血。
他的獨特的生命曆程就是一本大書,那當中同時反映了也是在動蕩和苦難中行進的偉大的時代。我曾多次勸他將這一切更詳盡地寫出來。他總是笑著說:“呵,我沒有這個能力。”
這當然不容易,而他也是過于謙慎了。
單是讀這兩本散文集,也還是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滿足。
他的那些寫海員生活和異風光的作品,故事新穎生動,語言明快俏皮,具有
漫主義的情調。他寫在海峽兩岸的思念之情和與之有關的自己的經曆的作品,文風則較樸質,其中《偷渡者》《照片》《悲歡離合的三天》《這一天》等篇章,讀來很
切,很感人,因爲那些事情本身就含著血淚,而他寫時又是出于至情的。
田野也是一位老人了。在自然的海洋和生活的海洋中,他都多次經曆過大風大。他經受了鍛煉,而又依然保持愛海的心。我們有理由期望,他還將寫出新的《海行記》。
《曾卓詩論》一個人和他的海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石頭”的見證”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