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界和大學生召開的詩歌朗誦會引起的,我因而産生了一些回憶,也有一點感想。
回想一下,我第一次聽到詩歌朗誦是1938年夏在武漢,文藝界借基督教青年會(原址在黎黃陂路口,抗戰後期被炸毀)舉行一個集會。詩人柯仲平朗誦了他的新作,他不是站在那裏,而是大步地在臺上橫著走來走去,大聲疾呼,情緒激昂,很能振奮聽衆的心。當時,爲了鼓舞群衆的抗戰激情,有一些詩人提倡詩歌朗誦,其中最得力的是東北詩人高蘭,我聽過他朗誦的《哭亡女蘇菲》,幾乎是聲淚俱下,感人至深。徐遲也是詩歌朗誦的倡導者,寫過有關的專著,在重慶文藝界的集會上,我聽過他朗誦魯迅的散文詩,自有其特。而我最難忘的是在詩人王亞平40壽辰慶祝會上,聽育才學校一位年輕的教師朗誦袁
拍的《心焦的母
,可憐的孩子》,那首詩並不算很好,但他的朗誦極富藝術效果。這些年來,在北京等地我參加過一些詩歌朗誦會,聽到過一些著名演員的精彩的朗誦,但印象都不及聽那位年輕教師的朗誦那樣深刻。
我在大學時期也參與主持過幾次詩歌朗誦晚會,有兩次是小型的,限製與會者不得超過百人。將一間大教室布置爲會場,點的是燭光,具有一種幽靜的氣氛。並不是每個人的朗誦都很成功,但總的效果卻不錯。還有一次大型的,是配合當時的“五·二○”學生運動,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大禮堂舉行的。
會上朗誦了艾青、田間、鄒荻帆、綠原、馬凡陀(袁拍)等人的詩。爆滿的會場不時響起狂熱的掌聲,臺上臺下形成了熾烈的交流。與其說是朗誦者的藝術效果,不如說是表現了學生們的政治激情。這次值得紀念的晚會的節目單,我僥幸得以保留了下來。
這十年來,武漢地區的大專院校,每年都舉辦“五·四”詩歌大賽、“一二·九詩歌大賽”等活動,我大都應邀參加了。通過詩歌吸引一些有興趣的同學並通過大賽顯示大學生的詩歌創作、朗誦平,是很有意義的事。武漢市作協也舉辦過好幾次詩歌朗誦會,這些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與會者的歡迎,然而又大都不能算是那樣完滿,那經驗是值得認真總結一下的。
根據我所參加過的一些詩歌朗誦會的會,想簡單地提出幾點意見。一是要注意選材,詩的朗誦首先要能聽得懂,應比較口語化而又富有節奏感。過于朦胧、晦澀的詩是不大適于朗誦的。詩也不宜于太長,否則聽衆的注意力不易于集中。整個的詩會也不宜太長,否則聽衆的精神容易疲勞。詩朗誦是一種藝術,要有感情,而且要通過掌握詩的語言的節奏、高低、急緩去表達感情,僅僅念一念,即使是飽含感情的念一念,還是難以收到感染聽衆的效果的。
似乎是魯藜說過,譜上曲子,就可以使詩有了羽翼飛翔,這當然是對的,但並不是每一首詩都可以譜曲。詩也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飛翔的,首先當然是本身的藝術魅力,而詩歌朗誦也是擴大詩的欣賞面的一種方式。我和那兩位朋友在談天中最後都表示了一個共同的願望:武漢市作協或是大專院校,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舉辦一次更爲有吸引力的詩歌朗誦會,以推動武漢的詩朗誦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曾卓詩論》關于詩朗誦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天涼好個秋”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