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曾卓>曾卓詩論>胡風論“創作過程”第2小節

《曾卓詩論》胡風論“創作過程”

第2小節
曾卓作品

  [續曾卓詩論胡風論“創作過程”上一小節]的那個passion所必有的含義”。這個詞,一般是譯作激情或情致的,胡風用這個詞,是指作家對待生活和對待創作的態度,創作實踐與生活實踐的聯結過程,“客觀的東西怎樣地通過作家底主觀而結晶爲作品底內容的經過”。創作不是生活的表面的記錄或生活現象的複寫。他強調:“藝術底根底是對于流動不息的人生的認識,而真正的藝術上的認識境界只有認識底主ti(作者自己)用整個的精神行動和對象發生交涉時才能達到”。

  在《爲了明天》的後記中,他引用了法捷耶夫在一個座談會上對一個問題的回答。有人提出:“在創作過程中,怎樣才能把思想(包括政策)、生活、技巧好好地結合起來?”法捷耶夫回答的要點是:“在作家身上,這三者是同時發生的。作家對對象發生了愛,這三者就同時發生了。”他又補充了一句:“但怎樣才做得好,那完全依靠經驗和勞動。”胡風認爲他回答的非常好。

  胡風自己也說過:“創作過程,總是作家底內心要求某一點和對象發生了血肉的感應,從這突進了對象內容,和對象搏鬥,逐漸深入了曆史內容彼此相聯的內部,這才達到了創造勞動的高度,從作家底全部經曆吸來了能夠吸來的、生發了能夠生發的東西,最後産生了作品。”

  這裏強調是作家對于對象的真實的感情,作家內心和對象的真誠的感應。作家對于題材的選擇,不應是由他的理xing決定,而是由他的感情攫取的。只有這樣,才能産生創作時所需要的那種激情,才能生發想象。他指出:“一個作家,如果是真誠的作家,如果是有dangxing(這在我們,和‘藝術良心’是同義語)

  的作家,他只能夠和他身上能有的基礎相應的對象結合,這個結合才是真誠的,對象才能夠透過他的智慧他的心,成爲種子,被創造成真實的感動人的藝術員。所以,不但題材不能決定作品底藝術價值,而且也絕對不能分配題材給作家去完成‘任務’,‘搜集題材’也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機械論的提法。”

  作家必須有創作自由,這不僅是指外在的條件,也是指創作過程中的內心狀態。然而,作家又必然地會受到限製。胡風曾引愛倫堡的這一段話:“作家不可能要寫什麼就是什麼,要寫誰就寫誰。他在題材的選擇和人物的選擇上都受著限製。每一個作家,甚至最大的作家,都有著他們的限製。小說家的創作是被生活在那裏面的那個社會所決定的,這現在已是大家都知道的了。但是作家的創作同時也是被他一生經曆,他的生活經驗,他的xing格決定的。”而作家內心必須保有自由的狀態。

  胡風說:“作家只能從他身上能有的基礎去通到社會內容,而且在絕大多數的場合,是只能通到他有可能通到的某些社會內容的。作家總是憑著最誠摯最純潔的熱情,在某一點或某些點上去突入社會內容,和曆史要求結合,通過某一或某些途徑把曆史要求反映出來的。”

  作家的內心對對象發生了感應,于是,他的“想象作用把預備好的一切生活材料溶合到主觀的熔爐裏面。把自己底看法、慾求、理想,浸透在這些材料裏面。想象力使各種情cao力量自由地沸騰起來,由這個作用把各種各樣的生活印象統一、綜合、引伸,創造出一個特定的有脈絡的ti系,一個跳躍著各種情景和人物的小天地”。而且,“任何內容只有深入了作者底感受以後才能成爲活的真實,只有深入了作者底感受以後才能進行一種考驗,保證作者排除那些適合自己的胃口的歪曲的東西,那些出于某種計算的人工的虛僞的東西(更不論那些生意眼的墮落的東西),一個作者,在他自己的精神的感受裏面對于題材的搏鬥的強度是決定他底藝術創造xing的強度的。在任何形式的藝術創造上都是如此。”

  作家在動手創作之前,當然會有一個總ti的構思和設計,他必須熟悉、理解生活。而在實際創作當中,他“得把他底全部精神力量注向在對于對象的追求上面,要設身chuti會出每一個情緒轉變的過程”;“得整個生活在他底創作世界裏面,和人物一道悲哀,一道痛苦,一道奮鬥”。這裏,重要的是設身chu地地再ti驗,通過感覺觸手去再分析,“把整個曆史環境和行動糾葛集中在感受幅度裏面去生發,去想象,去透進人物內心深chu”。作者所表現的生活,必須被作家的精神慾望所肯定、所擁有、所蒸沸、所提升不可的。

  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的激情、追求,不僅是深入到對象所必需,而且也正是ti現在作品中的這種精神力量,使作品發散出熱力和光芒,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所以,他強調,不僅要看作者寫了什麼;而且要看他是怎麼寫的,是在怎樣的精神要求裏面寫的。

  那麼,如何看作家的世界觀、立場對作品的影響呢?

  他認爲:“思想立場是寶貴的東西,它是決定思想活動方向的起點”,能夠使作者有力量更深入現實。但是,他指出,“沒有從理論xing伸展開去的思想立場並不能保證一定獲得具ti的思想深度。或者換一個說法:只有深入到了現實內容,把現實內容的本質的要素征服過來,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即具ti的思想深度以後,思想立場才能夠是真實的思想立場的。”

  所以,他認爲,思想立場不能停止在邏輯概念上面,非得化合爲實踐的生活意志不可。

  “在創作過程中,理論已經失去了作爲理論的形態,它已經變成了作家底思想要求,思想願望。他用這要求這願望底力量向赤躶躶的現實人生搏鬥。要達到這種境地,理論和創作實踐才能統一起來。一旦達到了這種境地,理論——對于創作的理解,受到創作實踐的培養,就能夠得到不斷的發展。當然這所謂發展,內容也是很複雜很曲折的。換句話說,它要經過深刻的鬥爭過程。所以,理論和創作實踐的統一,決不是已有的現成的理論和創作實踐一次統一了以後就萬事解決了的意思,只有從鬥爭過程、發展過程上著眼,才能把握它底意義。”

  這是說理論要化爲作者的血肉,化爲實踐的生活意志,化爲作者的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在創作過程中,這種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開始是盡著引導的作用,中間是盡著生發、堅持的作用,同時也受著被豐富被糾正的作用,最後就收獲了新的思想內容底果實”。

  只有通過這一理解,才能解釋有著共同世界觀的作家們的不同的藝術個xing問題。“作家底‘藝術個xing’或xing格,作家底‘心’或‘主觀精神’,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創作實踐的統一過程中所形成的:它一方面是社會的東西所化合起來的,是共xing;另一方面是獨特的化合狀態,有獨特的素質,是個xing。從總的曆……

曾卓詩論胡風論“創作過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胡風論“創作過程”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