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曆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而且一提到漢武帝,又離不開“好大喜功”的評價。今天我們看他的紀錄,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業,仍要在長期的曆史上評判。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他所開創的局面,後人無法繼續。所以我們讀他的傳記,一定要上與“文景之治”相陪聯袂,而下面“從霍光到王莽”,更與他一生有不可分離的關系。
漢武帝劉徹,出身離奇。他的母王氏進宮前已婚,曾嫁作金家婦,生有一女。她的母
亦即是未來皇帝的外祖母,強將她從金家奪回,進與皇太子,是爲景帝。劉徹生于公元前156年,至141年登基,實足年齡當不過15歲。茲後他在位54年,在中
曆史上兩千多年來是享
最長的君主。這紀錄直到18世紀才爲清朝的康熙打破。
從各種資料看來,劉徹的膽子大,也富有想象力,如他常化裝微行,幾遇不測。他打算進攻西南夷,就在長安附近鑿地作“昆明池”,以便習練軍。在其他範圍之內他也不拘形迹。例如他母
曾再婚,又有金氏女,人家都隱匿不敢提及,他聽到此事,就公然
自尋訪他的半姊,並賜她名號田宅。他的皇後衛子夫曾爲歌伎,他寵愛的李夫人,曾爲娼女。漢武帝也不是一介蠻夫,沒有文華辭藻的雅致。他的宮廷裏,既有正派的儒生如董仲舒,也有恢諧人物如東方朔,更有名士如司馬相如。我們再看他悼李夫人的賦(班固稱武帝自作),“秋氣潛以淒淚兮,桂枝落而銷亡”。而且他又似乎看見李夫人的形影,作詩:“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來遲!”則又可以想象他不是沒有情感的人物。
劉徹未曾在戰場裏實際指揮作戰,但是每有重要戰事的部署,今人所謂“戰鬥序列”的安排都是由他自己作主。而且他也知人善用。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衛青的侄子,都以外戚創立不世軍功。霍光與霍去病爲異母兄弟,茲後更成爲漢朝宮廷裏的中樞人物。只有李夫人之兄李廣利被任爲貳師將軍,作戰不利降于匈奴才算是武帝任人的最大失策。武帝對待臣屬,也視人而定。他可以在廁所裏見大將軍衛青,也可以平常燕居的服裝接見大臣,只有右內史(助理機要秘書)汲黯老是據事直言,皇帝偏偏怕他,非戴冠整容,否則甯退避帳中,不去見他。後來因淮陽地方難治,召拜汲黯爲太守,汲黯辭不肯就,皇帝就說:“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他也就知道僅以此直言忠臣的名氣,就不須特別振作,也可以把這地方理得很好。後來汲黯在淮陽10年,死在任所。
可是漢武帝也有一般專製魔王的毛病。他一巡視各地區,當地太守或因供應不周,或因境內配置不如法,紛紛避罪自殺。到他在位後期,朝中也爲恐怖政治所籠罩。信的大臣如丞相及禦史大夫也因小事互相傾軋,失敗的只能以身死解
。皇帝自身即相信神仙,亟求長生不死。他偶一臥病,就相信有人以巫蠱害他。“蠱”音古,以三個蟲字擺在一個“皿”字之上,乃是根據民間傳說,巫者將毒蟲毒蛇,放在一個器皿之中,讓它們互相吞並淘汰,最後一個碩果僅存的怪物,是爲蠱。巫者即
縱著這精靈,用咒詛符錄削製木人埋蠱地下諸等方式謀害敵對。公元前91年,劉徹生病,左右傳說宮中有巫蠱牽涉皇後及太子劉據。原來武帝嚴刑峻法,太子仁慈,常有平反。執法大臣深怕劉據一日嗣位,對他們不利。而
衡都尉(管宮殿附近林園)江充,又是“直指繡
使者”(特務頭目)更加離間。劉徹在別宮養病,即皇後皇太子請問皇帝,也不得達。皇太子忿怒之余擒住江充將他
死,于是長安紛稱太子謀反。因之兩方都召集軍隊,保皇
與皇太子
在京城大戰五日,“死者數萬”。結果皇太子兵敗自殺,皇後衛子夫也自殺,衛青則已前死。武帝後來悔悟,建“思子宮”,又作“歸來望思之臺”。
4年之後,武帝臨危,才立一個8歲孩子劉弗陵爲太子,是爲昭帝,而皇帝也將太子的母弋夫人賜死,其原因是“往古
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而霍光等即被托“行周公之事”。
爲什麼一個如此精明強幹萬機獨斷的君主,到置立嗣繼統的時候,如此愚暗而沒有主張?甚至父子以兵戈相見,贻禍軍民?這斷不是劉徹和劉據兩從間單獨的問題,而與武帝所一手布置的西漢帝
有關。
武帝劉徹承文景之後,繼續中央集權。公元前127年饬諸侯推恩分子弟邑,令各條上。122年又由削藩引起淮南王和江都王反叛,削平之後,“列侯豪傑死數萬”。公元前112年又因諸侯供奉皇室的酬金成不合及不如額,奪爵者106人。自高祖以來封侯者至此罷免殆盡。而武帝用桑弘羊,東郭鹹陽,孔僅理財,不能被我們輕率地視作“商人參政”。他們並沒有利用商業組織及商人資本去增進政府的功能,也沒有利用政府威權去扶助商業之發展,以便擴大茲後的財源。而鹿幣算缗平准均輸等無一不是臨時籌款的辦法,用作軍需的消耗。這樣一來,皇帝高高在上統製約五千萬到六千萬的人民,當中沒有一個有效的中層機構或根據地方沿革,或倚賴經濟利害,作上下間的樞紐。即太守刺史也無非皇帝的代表,各地選舉孝廉,也仍只能承奉中樞的意旨,因此皇帝的作爲,更只能擴充及保障自身的權威。這種情形,表現著中
傳統君主專製的一個最大弱點。
錢穆曾說:“中央恭儉無爲之治,不能再掩塞社會各方之活氣。”漢武的辦法,那是利用一種運動,代替組織之不足。如果各地參差不齊,又無法扶植他們作不均衡的發展,則全面動員,經常活動,也可以算作一種出路。有人就說他“鷹擊爲治”。他自己也曾對衛青說:“一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等如今人所謂“將問題外界化”。
只是漢武平定南越,進兵朝鮮,加兵于西南夷,用張骞通西域,凡是本于曆史地理上中傳統威力能及之
,都已到達,或已超過。而他八次攻匈奴,也已用盡人武部兵力。遊牧民族與漢民族作戰,有中
不能企及之
,在于他們平時戰時,都是騎兵,無須動員。他們進攻或剽竊,經常獲得戰果。中
之征匈奴,有如禦史成進所雲,“從之如搏影”。公元前119年劉徹之攻匈奴,可算是漢軍一大勝利,但是如時人所說,“千裏負擔饋馕,率十余鍾致一石”。以致出塞官私馬14萬匹,辎重不計,入塞不滿3萬。到武帝末年,“兵革數動,民多買複,及五大夫,千夫,征發之士益鮮”。也就是很多百姓早已出錢免役,到征兵時連下級軍官軍士級以下的人員都不容易湊數了。
武帝的力量全靠這對內中央集權對外經常征伐支持。他治下之道不拾遺,乃是在嚴格捕盜法令下,一次株連幾百人以至近千人的威勢下逼成,如此已半個世紀。一到他的運動發生困難,他的組織上的弱點也容易給人看穿。在這時候發生繼承問題,不僅他自己感到爲難,他的臣下左右,也都在私下竊議自身禍福。迷信與誤會,以及劉徹劉據個之不同,再加以官僚間動辄人事僵化的趨向,只更助成其家庭悲劇。
然則中政治上的初期早熟,不待經濟與法製的組織力量之展開,已如前述。漢武帝登極之三年,即公元前138年,“河
溢于平原,大饑,人相食”的事實,已出現于官方記錄。也就是表現著自然的力量無可推避,因治
與救荒,中
即須組織大帝
對付,武帝本紀內也常有憂
患憂災荒的敘述。而北方綿亘兩千多裏的
防線與“15英寸雨量線”吻合。線之西北,經年雨量不及15英寸,無法經營農業,只是遊牧民族出入之
,這威脅也強迫中
統一對付。劉徹用衛青霍去病“度幕”(貫穿沙漠地帶),不失爲軍事史上的壯舉,只是他想消滅匈奴的希望,卻無法實現。茲後15英寸雨量線間兩方的厮殺,還要繼續約2000年,直到康熙帝以新式火炮打敗噶爾丹迫他自殺,才解除了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可見得曆史並非全是人爲,我們2200年後敘及秦皇漢武更無法忽視天候地理因素之重要。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漢武帝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從霍光到王莽”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