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中國大曆史>長期分裂的局面

《中國大曆史》長期分裂的局面

黃仁宇作品

  漢帝guo崩解後,中guo陷入一段黯淡無望的長期動亂時代。豪強兼並所引起的社會不安仍未獲解決;甚且在一連串政治鬥爭激化下,導致戰事連綿不絕,胡人入侵,使社會秩序徹底瓦解。于是,一個個“塢堡”地方自衛組織相繼建立,中guo俨然進人另一個新形態的戰guo時代。

  中guo曆史家認爲,自公元220年漢代覆亡至581年隋朝興起,當中是一段長期混亂和令人失望的時代。從某些角度看來,這也確是事實。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等于30年戰爭給德guo的災害加10倍。中guo北部不少地方人口爲之減少;古代的五铢錢從周朝的後期即已流通,至漢朝更爲普遍,通過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許多地方因之絕迹。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災荒,人民呼籲無門,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在這期間內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災,大河流都可徒步通過;而又有公元369年的疫疾,長江下遊北岸的廣大地區人民因之相繼死亡。

新形態的戰guo時期

  然則,稱這時期爲“黑暗時代”則不正確。雖說在這段長時期內戰事若斷若續,但大規模的征伐和有決定xing的戰役不多。若非如此,則以後的統一亦必采取不同的步騾。很顯然的,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與戰guo時代截然不同。經過四個半世紀皇權政治的掌握,中guo已與封建ti製解散之後所産生多數帶競爭xing的王guo的情況大有差異。士紳階級的廣泛分布也使全面動員困難。從紀錄上看來,這次分裂期間軍隊裏的兵員大致都由招募而來。

  少數民族在動亂的場合早出現,增加了局面的複雜xing。傳統上稱爲“五胡亂華”,其實這些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及阿爾泰語系(altaic)的民族,後者又有原始蒙古人和初期的突厥語系人種。可是在多半的場臺之內,即使專家也不能斷定其人種語系了無差錯,更不用說當中的混合部隊了。他們與某些漢人冒險家在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在華北建立了16個王guo,有些在短期間內前後重疊,有些彼起此伏。在初起時.他們既稱爲“蠻夷戎狄”,少不得帶毀滅xing。一待到他們將所創的朝代布置妥當,他們也建孔廟、立太學開始注重文物,提倡農桑。當中有兩種入侵的民族竟開始修築長城,以防其他遊牧民族緊隨著他們的來路,打擾他們新建的王guo,可見得其改變程度之深。

  在這分裂期間的後期,漢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guo家與漢人在江南的“流亡政府”不時進行拉鋸戰,互有勝負。但商業上倒有了來往,南北的使節也互相訪問。可是始終沒有人提出這種分裂的局面應當視作當然,聽任其存在,各小王guo也應當保持現在所能控製的地域。在南方或在北方.組織政府的原則仍是政治哲學,而不是地緣政治(geopolitics)。這廣大地區稱爲“中guo”者,內部之文化既混同一致,即沒有其他的邏輯,或甚至適當的guo界,可以支持分裂的局面了。只有天下一統這一觀念,才能在意識形態上使文官集團有了思想的團結,這種趨向可以在當日的文件中看出。

  後漢末季曹cao企圖重建強而有力的中央政權。他的成功僅及于魏。他再想興師討伐南方,卻慘遭失敗,他的子孫繼業也無一功成,此中原委可能爲今日之旅遊者及曆史學者所感興趣,因爲當中有地緣政治的關鍵在。

guo鼎立時期

  當時的蜀漢以今日的四川及鄰近區域作地盤。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資源,足以支持長期之戰事,已有guo家之內另一guo家的姿態。其跨地既廣,四周仍有適當的山川作屏障。近年來不少的旅遊者已經在其東部看到長江的三峽。其實遊客從下遊溯江西行,費時雖多但印象更深。兩岸的絕壁既已垂直的掉入shui中,其下一段景物本來也是別有洞天,經過一段耽擱,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的展開,越能令人尋味。不僅刻下提及的公元3世紀內戰中,無人敢于攻入三峽,即是第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已逼近峽谷之東,也同樣感到束手無策。

  魏與蜀之外,第三個guo家爲吳,所在爲shui鄉。吳guo既擁有shui師,也沿著長江將各城市設防。今日的南京(過去曾稱建康及金陵)創建于吳。當初創時城居shui濱,沿岸之石壁與城垣構成一ti,作爲防禦戰時堅強的憑藉。據說今日這石壁之一部仍可在市內看出,只是因爲長江改道,這痕迹現在離江濱巳有相當距離了。

  公元3世紀魏蜀吳三guo長期鼎立的局面已成。當中魏長于騎兵,似占優勢。迄至公元263年,距曹cao首先伐吳及蜀已半個世紀,魏將司馬昭終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萬山之中,人迹不到之chu行軍,以奇襲方式突出蜀漢之後門。此計既成,收拾殘局,只是指顧間事。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馬炎乃抄襲曹家辦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轉移到司馬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晉朝,讓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行禅讓劄,全部有如以前之曹魏逼著劉家的漢朝禅讓。這種象征著天命轉移的儀式,也在分裂的期間爲以後四個短命朝代(宋、齊、梁、陳)所模仿。

短暫的統一

  晉帝guo之征服吳guo,以長遠的計劃遂行。首先以軍屯擔保食糧之充足;其製造船舶,地chu蜀境也費時7年;統帥王濬向來做事以大刀闊斧具稱,當一切准備停當時,他年已70,他所造大船據稱有600尺長,可載兩千兵馬。吳guo也不馬虎將事,他們建造了shui中障礙,還在江面窄chu以鐵索橫貫。王濬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礙;針對橫江的鐵索,他製造了100尺長的火把,以幹樹枝及容易燃燒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據說燒起來的高熱使鐵索熔斷。這障礙既除,王濬的樓船即順流而下,于公元280年在南京受吳降。

  以上事迹見于官方正式的曆史中,其傳奇的成分我們既不能證明也無從否定,只不過因著這些事迹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一些重大演變。司馬家之晉,因禅讓而合法,是這三個半世紀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將帶有競爭xing的敵guo全部肅清。當它在280年攻占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個統一大帝guo的局面,只是才10年,北方的新發展又將其好夢驚破。公元291年,司馬皇家的一段家庭沖突,因爲各皇子的關系而牽連到各地域。內戰既開,長城內的少數民族也借機起事。公元317年,西安與洛陽兩座guo都先後被洗劫,一個駐在南京的晉王子在這關頭稱帝以維持朝代的名號,可是自此以後他和他的繼承者除了控製長江以南之外,很少機會能涉足于其他地區。公元383年,這流亡政府的弱勢軍隊出人意外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淝shui之戰)。可是縱然如此,東晉仍無力北伐,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後四個繼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

中國大曆史長期分裂的局面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長期分裂的局面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