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廢名>莫須有先生傳>留客吃飯的事情第3小節

《莫須有先生傳》留客吃飯的事情

第3小節
廢名作品

  [續莫須有先生傳留客吃飯的事情上一小節]所買的東西都裝在籃子裏了,五升黃豆另外拿手巾包著。事情便由掌櫃的吩咐好了。莫須有先生再只用得去買魚了,兩手空閑了,仿佛從來沒有寫得這麼一篇得意文章,文章交卷了,而毫不吃力了。莫須有先生這時心裏很有心得,他覺得天生人各方面都有天才,辦事也需要天才,這位掌櫃的便算是天才,他把事情辦得多好,他作事于人無損,于己有益,只是省事而不多事了。

  莫須有先生不知他自己買魚倒算得是天才,因爲他不說價,只要他的錢夠,只要魚大,他太喜歡大魚了,他完全是小孩子了。非得把這兩條大魚捉回家去不可。因爲大得有趣,所以相當于魚躍于淵了,兩條魚,在魚市上都考第一,白魚是白魚的第一,鯉魚是鯉魚的第一,土橋鋪的商人都注意集中在這兩條大魚上面,即是莫須有先生兩只手上提的東西,剛才在魚籃裏,在兩家賣魚的魚籃裏還不怎樣令人注意了,因爲注意分散了。因爲這兩條大魚的原故,所有土橋鋪的掌櫃的,所有土橋鋪的小夥計,都看了莫須有先生一眼,這時他們已經很忙,已經在做生意,看了莫須有先生他們都微有閑情了,仿佛看見小說上的lang裏白條了。也正因爲兩條魚的原故,莫須有先生走到寂寞的路上忽然有一個很大的憂愁,也正是樂極生悲,人生在世總是貪著了,難怪佛教以出家爲第一義了。到了家,見了太太,花子已經送來買回的東西,兩條魚則等于都交給純了,因爲純在那裏貪著看了。

  我們再說今天的事情,今天是民guo庚辰正月初二日,莫須有先生太太等候順等候花子竹老等來家拜年,即是等候他們來吃飯。本來在去年是預備他們今年正月初一來吃飯的,莫須有先生太太忙了一天,一切都于去年臘月三十日辦好了。還不是因爲正月初一大雪的原故,而因爲正月初一是閉日的原故,他們乃決定正月初二來。本來應該正月初三來,因爲初三是黃道日,但拜本家先生的年,只要不是閉日便可以,不可以遲到初三了。竹老的媳婦如此說:

  “到本家先生家裏去拜年,不同在自己家裏一樣嗎?你今天不也在自己家裏坐著嗎?要選什麼黃道日呢?初一沒有去,今天初二還不去嗎?”

  竹老本來是打算今天去的,但他向來意志不堅決,因了老婆的鞭策,便毅然決然地站起身來要去了,而且問他的獨子五歲的小兒道:

  “你去不去?——我知道你不去!”

  五歲的小兒心裏明白一切,但身子總是不動了。

  “□兒,你也去,好不好?去拜莫須有先生爹爹的年,二nainai還給糖你吃——你真沒有出息!——他不去你去!”

  此兒因爲常不同人見面,故名字忘記了。“二nainai”是稱莫須有先生太太。mama看著自己的小兒威脅利誘都不成的,于是又命令丈夫獨自去了。“你真沒有出息”的“你”是威脅兒子,“他不去你去”的“你”是命令丈夫。

  竹老去了以後,花子不久也忙著去了。他恐時間落後,故忙著去了。花子的十二歲的兒子跟著也去了,兒子名叫“龍子”。龍子的十二歲的弟弟與七歲的meimei也跟著去了。meimei名叫“夜的”,因爲是夜裏生的,故名叫“夜的”。“夜”的音讀是一丫。龍子是mama吩咐他去的,因爲他的兒子生得ti面,(小小的孩子後來跑到新四軍裏面去了,mama總是哭。)也只有ti面的兒子穿了一件長棉襖,花子冬日沒有棉yi了,今天雖是新年拜年,仍是冬日沒有棉yi了。mama這樣吩咐龍子:

  “龍,你也去,去拜莫須有先生爹爹的年,將來看沾本家莫須有先生的光也上學讀書不能?二nainai還給糖你吃。”

  弟與mei聽說“給糖”,故也要去了。mama起初不贊成夜的去,豈有夜的去拜年的道理?亦即是豈有丫頭去拜莫須有先生爹爹的年的道理?結果也由她去了,等于叫她去拿糖,等于窮人到粥廠上去領粥,多一個小孩子等于家裏多一口人了。

  首先進莫須有先生——從作詩人的眼光看確乎是柴門,而在鄉人心目中是偉大的莫須有先生的家門,首先進門的是順,所謂近shui樓臺先得月,他望見竹老從溪邊路上來了,他便首先去。接著依次而進,中間隔了少許的時間,是竹老,是花子,是龍子,是龍子的弟弟亦忘其名,是夜的。莫須有先生問夜的叫什麼名字,由其父花子代答道:

  “因爲是夜裏生的,就叫夜的。”

  莫須有先生大笑,覺得這個名字有趣,若用文言翻譯便是“夜生”,便差多了,人家將以爲你讀了莊子,莊子《天地篇》,“厲之人半夜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莊子的文章有趣,夜的名字有趣。然而莫須有先生感得空氣诙諧有趣時,是很經過了一片嚴肅的時間以後。這一片嚴肅的時間,可以說是莫須有先生生平第一次經驗,正如自己做了縣長或者法官,拿著縣長或法官的印,便掌握著人命的生殺之權,民生的禍福之機了,因爲他們拜年用的是鄉下人的禮法,跪下去磕頭!莫須有先生雖也照例答著鄉下人回答拜年的話:“恭喜恭喜!發財發財!”但心裏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同你們有什麼關系呢?你們是社會上的農人,爲什麼向我拜年呢?”莫須有先生還是都市上文明人的習慣未除了,除了己只有社會了,除了自己懂得“自由平等”而外沒有別的社會道德了。連忙有自己的良心答曰,“是的。我同你們有家族關系,我不能拒絕你們向我拜年,可見我同你們不是路人。‘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還是你們鄉下人對,我一向所持的文明態度,君子態度,完全不合乎guo情了,本著這個態度講學問談政治,只好講社會改革,只好崇拜西洋人了,但一點沒有曆史的基礎了!”接著莫須有先生佩服陶淵明,陶淵明那樣不肯爲五鬥米折腰的人,換一句話說他瞧不起當時的guo家社會政府官吏,而他那樣講究家族關系,一面勸農,自己居于農人地位,一面敦族,“悠悠我祖,愛自陶唐”,“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歎,念茲厥初”,在魏晉風流之下有誰像陶公是真正的儒家呢?因爲他在他常當中過日子。別人都是做官罷了,做官反而與社會沒有關系。農人是社會的基礎,農人生活是真實的生活基礎,修身齊家治guo平天下都在這裏了。否則是做官。一做官便與民無關。所以中guo向來是讀書人亡guo的,因爲讀書人做官。中guo的複興向來是農民複興的,因爲他們的社會始終沒有動搖,他們始終是在那裏做他們的農民的,他們始終是在那裏過家族生活的。中guo古代的聖人都是農民的代表,故陶詩曰“舜既躬耕,禹亦稼牆”,後代做皇帝的也以知道稼穑艱難爲唯一美德了。難怪陶淵明……

莫須有先生傳留客吃飯的事情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留客吃飯的事情第4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