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叱咤風雲的傅斯年是我現代史上著名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長時期來在大陸默默無聞、也不爲學界所知是有所缺憾的。
傅斯年在北大讀書時即與羅家倫等創辦《新》社、出版《新
》雜志鼓吹科學與民主,響應文學革新,提倡白話文,因而名噪一時。五四運動爆發,他作爲學生領袖之一,扛著大旗遊行,火燒趙家樓,痛打賣
賊。
此後,他去英和德
留學,尋求振興中華學術的道路。歸
後,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院長兼
文、史學兩系主任,創辦了曆史語言研究所,延攬許多著名學者入所,也培養了一批青年學人。他學識淵博精深,在古史研究和文獻整理方面獨樹一幟。尤其對殷墟的發掘,更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學術貢獻。
他是個熱烈的愛者。“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
主義侵占我東北地區,叫嚷“滿蒙古曆史上非中
領土”。他義憤填膺,聯絡幾位學者撰寫東北曆史,駁斥這一無恥讕言。日本投降,他欣喜若狂,象年輕人一樣跑到街上喝酒,挑著帽子亂舞,逢人抱拳相賀,結果連手杖和帽子都丟了。
他情豪爽,鋒芒畢露,仗義執言,嫉惡如仇。抗戰時期,他先後對兩任行政院長孔祥熙和宋子文的腐敗無能加以揭露抨擊,或在參政會上公開質詢,或在報上著文聲討,迫使他們相繼辭職下臺。孔、宋是蔣介石的姻
,蔣委以重任,他居然敢于開火,這種奮不顧身敢作敢爲的精神和魄力,使朝野人士爲之欽佩,推崇他爲“傅大炮”。他寫信給胡適解釋他的所爲是:“既爲讀書人,則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認爲自己的行爲是“身分無慚于前賢典型”。
他幾次拒絕到民
政府去做官,甯肯以在野之身,以學者的身份,“參政而不從政”,保持自己的獨立
和批評政府的自由。
本書的文章選自《傅斯年全集》。
編者
1997年1月
《人生問題發端》卷首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人生問題發端”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