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劉君梅>目擊時尚>年輕就是ok第2小節

《目擊時尚》年輕就是ok

第2小節
劉君梅作品

  [續目擊時尚年輕就是ok上一小節]偶像。和那個日本女孩一樣,她也不是“藝人”,而是一個普通的“鄰家meimei”。1997年,在東南亞有“百變女郎”之稱的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歌手藍心湄與其造型師遠赴日本,尋找更“出位”的行頭;花費27個小時把三千發絲多次挑染,再編結成三百個小辮;爲了拍好cd封面上吹泡泡的畫面,足足在鏡頭前吹了兩個鍾頭。這時候,凱西可能正在寫她的語錄、畫她的日記或者正在准備行裝,把一只玩具熊往行車裏塞。

  所有見過凱西的記者都驚訝,她看起來比24歲的年齡還“年輕很多”。她很少在媒ti曝光,喜愛她的臺灣人都是從《凱西日記書》上知道她的模樣的:短發、眉毛粗黑、白襯yi、藍牛仔褲。還有她的玩偶:小熊珍妮佛、英雄洛克、紅發的瑪得琳、“日裔”的代宮山。在今天這個花樣繁多的時代,這些還不能成爲一個年輕的短發女子成爲偶像的理由。

  凱西的畫和語錄在中規中矩的生活中發掘“小智慧”,它們通過稚拙的線條和天真的文字表現出來,偶爾還故意語句不通順。凱西語錄和圖畫在結集成書後又被印在系列文具上,它們在校園中掀起一guchao。24歲的凱西成了“青少年次文化”最新的代言人。她身上有許多“新人類”的影子:沒有什麼“遠大”的人生規劃,想要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然後存錢——爲了旅行。年紀輕輕、名利雙收,最初讓凱西有點害怕。但她很快就“找著北”了:對于別人的贊美,她當下感激,很快就不放在心上;她把“多出來”的錢存進銀行,仍繼續穿不起眼的yi服,去快餐店吃她愛吃的炸薯條,步行或乘公交車。名利給她帶來的最大好chu是可以換來遊學和旅行的機會。曾經遊學英guo的凱百一面憤憤地罵英guo人刻板,一面點她喜歡的樂隊的名字——都是英guo的。她對這個並存著傳統與背叛的民族“又愛又恨”,而她自己身上也頗有這樣的氣質——中規中矩的外表,天馬行空的言行。

  當著名的時尚雜志《bazaar》(《哈潑時尚》)的編輯在電話裏提醒出了名的凱西別忘了第二天下午的采訪,凱西沈默了幾秒鍾才有反應:“哦——bazaar啊!我也出了一本,叫bala,明天帶給你瞧瞧。”不大傷人的漫不經心。“別采訪得太晚,我家住得可是很遠。”“你家住哪?”編輯想,或許還順路,可以用自己的車帶她一程——按照成年人的思維方式。誰知凱西並沒領情:“我住‘社子島’,就是很有名的那個。”“那你怎麼回家?”編輯不無同情地問。“劃船啊!”她說。因爲太離譜了,編輯這才發覺,說話很慢的凱西一直在跟自己這個“舊人類”開著玩笑。

  只能抽出“一杯紅茶的工夫’”接受采訪,必須早早回家的真正原因是:第二天凱西要飛往日本出差——和所有“正常的”成年人一樣,她也有幹不完的工作。或許正因爲這樣,成年人才不覺得她矯情,也不會把她歸爲“異類”。那些三四十歲的“上班族”也成了凱西文具的狂熱收藏者,甚至會從忙碌的生活中擠出時間給這個“小丫頭”寫信。人們從她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裏尋找自己的感受。

  凱西發誓:她絕不會抛棄她的玩具熊珍妮佛,每次出差、旅行,無論去多遠的地方,她都帶著它。即使箱子滿了,她也會把它硬塞進去。現在,珍妮佛的卷毛都被拉直了,遮住了眼睛。凱西愛玩偶成“癡”,已有了幾十個玩偶,它們的隊伍還在繼續壯大。凱西的玩倡不一定都“著名”,但個個有名字,凱西給起的。它們的價值在于“我喜歡”,所以在凱西眼裏,玩偶沒有貴賤,人人平等。凱西買玩偶還有個原則:要看它是否穿了內褲。“會幫娃娃做內褲的人一定是真的重視它們……”“重視”兩個字剛好能解釋凱西和玩偶之間的關系——不是收藏與被收藏的那種關系。她在英雄“洛克人”的眼角縫上了一滴眼淚;掀開瑪得琳的yi服,能看到它肚子上有一道傷疤,凱西解釋說它因急xing盲腸炎動過手術;代官山的yi著鄉氣十足,但它裙子裏面有絕不馬虎的內褲。

  跟真的似的!沒錯,這可以被看作是成年人的戲谑。不過細想想,做小孩子的時候誰不是這麼認真!成年人能夠被凱西式文字感動,是因爲他們想借助她的“魔力”,尋找那種久違的快樂,並試圖把快樂變成生活態度。

  臺灣有一句很流行的廣告語:“臺灣女孩都像你這樣年輕嗎?”這可能是經營化妝品、營養品和服裝服飾的商家對人最大的恭維。“凱西們”卻讓人真心感歎:我們也能像你這樣年輕嗎?

techno:蹦出一片新天地
世界上最大的party

  今年7月的love parade(愛的大遊行)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一個party。100萬年輕人擁進了柏林,塞滿了所有的公寓和旅店,支起成千上萬的帳篷。他們阻斷了交通,擠爆了tiergarten公園,聚集在防空壕、教堂、停機坪、湖畔這一類地方,徹夜不眠地跳舞和呐喊。在48小時的狂歡中,無數人在心裏或嘴上說著同一句話:“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但使他們趕到柏林的東西,其實只有一個,就是40輛豔麗的流動彩車上所播放的那種音樂:techco。

  techno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可以包括house、euro-reggae、raggamafin、jungle、ambient、trance等先後出現或並存的音樂種類。這種音樂由計算機和電子裝置取代了傳統樂器,如吉他、貝司、鼓之類,主要由deejax(dj——disc jockey唱片騎師)製作而非傳統樂隊演繹。所以有個不太准確的翻譯是電子音樂或電腦音樂。techno及與之相關的舞蹈、party等一系列狀態被稱爲rave(香港譯爲“瑞舞”),其狂熱者就是raver。

  techno最初出現在80年代中期的德guo、英guo和美guo中部城市的一些地下俱樂部和舞廳之中,經過10年的發展,已成爲一種世界xingchao流,蔚爲壯觀。在德guo和英guo不用說了,techno音樂已打到排行榜第一位,在美guotechno被唱片業老板稱爲下一個熱點,希望能夠取代市場份額正日漸衰退的說唱樂和鄉村音樂。在莫斯科已經有50個techno俱樂部,大街上充斥著se彩亮麗的teclmo服裝。波蘭的一個青年企業家向柏林的love parade派出了30輛班車。亞洲的techno中心是東京,但在新加坡等東南亞guo家techno也正日益風行。

  對于傳統流行音樂的愛好者來說,大多數tech……

目擊時尚年輕就是ok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年輕就是ok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