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劉君梅>目擊時尚>打開溝通的天空

《目擊時尚》打開溝通的天空

劉君梅作品

  

酒吧:你的歌,我的歌
你也想開酒吧嗎

  5年前坐在小飯館裏和朋友聊天,有一半人說想開小飯館,並聲稱那就是他們的理想;現在我再問他們,幾乎口徑一致地改成了開酒吧,一般都會說:“如果我有錢就開一個酒吧。”

  5年前北京的酒吧還寥寥無幾,在三裏屯只有“茜茜”、“棒棒”、“馬佳利”、“太陽”和“藍夢”,這主要爲在京的外guo人而設,而且路數略近于卡拉ok,有的由于存在伴酒女郎而被查封。“萬龍”大概是出現的第一個“清吧”,隨之有“墨西哥”和“電腦洗車”吧。北京的酒吧真正大發展是在去年,好像某天清晨上帝從空中扔下了一只空酒瓶,到晚上落地時它便碎成了無數個酒吧。僅三裏屯北街就密密麻麻二十余個酒吧,另一個密集地在海澱高校區,比如環著北大校園就有五六個。雖然今天許多人對酒吧仍然不會問津,但已有不少人被稱爲“吧蟲”。一位朋友勸我晚點寫這篇文章,她有個朋友要從廣州過來,如果陪一陪她會對我的文章大有裨益,這是因爲“她在北京的晚上除了酒吧不知道還有什麼地方可玩”。

你的歌,我的歌

  在美guo,如果你和朋友去泡吧,他可能會先問你:“想聽什麼?”然後你們便去專門演奏或播放這種音樂的酒吧。尤其在東部城市,許多酒吧是以其音樂來區分的,搖滾、爵士樂、布魯斯、鄉村音樂等應有盡有,甚至區分得更細,顧客也多沈迷其中,非常投入。歐洲許多酒吧要隨便得多,可能在臨街的屋子前搭一個涼棚就是,大家可以聊天,看街景,品酒,自自在在,人情味頗濃。

  北京的酒吧區分並不精細,但稍一注意,其風格還是泾渭分明。像三裏屯北街數十家酒吧多數爲清吧,確切說是聊天吧,這裏音樂比較隨便,多從cd碟上流出來,音量較小,客人不受打擾,只是聊天。這裏離使館最近,充足的客源使有些老板可以不注重裝飾風格,不太統一的繪畫盡可以挂在同一面牆上,而一瓶龍徽幹紅也盡可賣到160元(商場價50元,一般酒吧在100元以內)。與此對照的是南三裏屯東大橋斜街,這裏“明達”、“cafe cafe”等幾個酒吧都比較出名。如果我們去北街,往往是隨便撿一家看起來不錯、人又不多不少的酒吧。而到這邊,在來之前差不多已經決定到哪一家了。鄉謠酒吧的英文名字是nashville,本是美guo田納西州的首府,是一個鄉村音樂荟萃的地方。該酒吧一以貫之地播放或請歌手翻唱美guo五六十年代的鄉村歌曲,這些對中guo人來說多少比較新鮮,而對美guo人來說卻是老得很少能聽到的音樂,故而也就吸引了大量顧客。小霸王過街橋邊的cd酒吧,經營者是從前棒棒酒吧的老板,他喜歡說:“當年最先開酒吧的人堅持到現在的也就是我,現在酒吧雖然那麼多,我同樣不怵,因爲我音樂好。”著名樂手劉元每周在這裏演出兩次,guo際上的爵士樂大師彼特森也曾到這裏演出,近200平方米的地方擠滿了人。

  位于白石橋105路車總站的民謠酒吧也許更受中guo人青睐,因爲起初的經營者栗正本人是一名歌手,他的酒吧每天都有歌手與樂隊助興,人們可以聽到自己所熟悉的任何一首中guo歌,從崔健、“黑豹”、田震直至港臺歌手的歌曲。當然你可以聽到歌手自己的歌,那些也許有一天會紅遍大街、也許就此銷聲匿迹的歌。

  酒吧風格往往是由經營者的個xing決定的,他們有的是歌手,有的是畫家,有的是文人,因此,酒吧中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小玩意兒可能是老板煞費苦心的結果,可能包含著一個故事。有的則是去做文化消費的老板,像鄉謠酒吧所屬的guo風企業,還經營著明慧茶苑、guo林風書店等場所。當代商城後面的大西俱樂部則幹脆請畫家經營他們的酒吧和迪廳。這裏的種種裝設在白天一掃而空,不留痕迹,恢複成海澱青少年科技館;而牆上的長黑板卻爲晚上的酒吧平添了一絲幽默。

暗香浮動月黃昏

  有些人吃沒吃過的東西,有些人玩沒玩過的東西,有些人要感受沒感受過的氣氛。無論什麼樣的酒吧,燈光不會像麥當勞那樣亮,菜單不會像小飯館那樣繁雜,人們不會像在迪廳、溜冰場那樣“手忙腳亂”。你面前是三杯兩盞淡酒,一碟半碗小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感受。

  酒吧最明顯的特點是“人氣充溢”。在酒吧的氛圍裏,你可以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昏暗的燈光,明滅的身影,微曛的酒意,會使人們不自覺地放松自己。你可以點評人事,可以感慨生活,胡謅亂侃,完全可以放心地說出心裏話。因爲,這時每個人像是有彈xing的圓圈,彼此碰一碰,深入一下,卻又彈開去——你的話別人聽見了,同時又忘記了——沒有人會特別注意你,有個朋友說,每逢心情不好,他便會獨自去泡吧;一個人關在家裏有點像自虐,而成群結夥不能解決任何心病,只有坐到吧臺前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平靜。看著周圍那些有心無意、或喜或悲的同類,即使沈默也是一種交流,這使他感覺像坐在午夜的一艘大船上。

  很多人希望保持自己的個人空間,他們不願在家裏會客,便相約到一問酒吧。這裏不會像在別人家中有拘束之感,它的環境是輕松而寬容的,屬于你的空間可大可小。

文化,還是時尚

  酒吧是與城市相伴而生的,在工業文明初創之時,勞累了一天的廠礦工人在這裏坐了下來,喝酒、聊天、發牢騒,肆無忌憚地咀嚼著時間,最後回家沈沈睡去。他們在這裏獲得了肉ti與精神的雙重解tuo,而精神上的解tuo與其說來源于發泄,勿甯說來源于彼此之間的認同。這種認同感給這些貧苦人的傷口塗上了一層油膏,在肯定他們存在價值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之間的團ti意識。在這個層面上,酒吧實在是機器工業的輔助xing設施,是一種調劑物。當今信息社會賦予人類更大的自由,許多人可以坐在家裏與整個世界通話,他們期盼擁有更廣闊。更個人化的自然空間,而酒吧的含義實際上正在世界範圍內被改造。

  遲到的酒吧在中guo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氣息。有人喜歡酒吧裏的美guo鄉村音樂,喜歡厚實笨重的木頭家具,牆上古舊的馬燈、輪胎等等裝飾物,並認爲它們充滿了懷舊的氣氛。而事實上這種懷舊在很大程度是懷西方之舊,抑或西方之懷舊:爵士樂、布魯斯、鄉村音樂或者說唱樂——人們坐在酒吧裏感受一下西方的大衆文化(無論是今天、昨天還是前天的),未嘗不是一件樂事,而京劇臉譜和西河大鼓似乎不可能來到酒吧。至于在“老cha”、“黑土地”(北京的特se酒館)這樣的地方,對著領袖像,甚……

目擊時尚打開溝通的天空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打開溝通的天空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