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普希金作品選…… 譯後記上一小節]人物”的主題,爲日後果戈理的《外套》以及十九世紀俄文學中同情弱小的人道主義作品開了先河。
《戈琉辛諾村源流考》于1830年動手寫作。詩人死後,這篇小說經過書報檢查機關的大肆刪節和歪曲後才得以于1837年在《現代人》上發表。小說的反農奴製思想十分明顯,作者還擬了一份提綱,其中提到農民暴動。
別爾金這個人物,作爲說故事人的形象,在《別爾金小說集》各篇裏頭倒是看不出來,在《戈琉辛諾村源流考》這一篇中卻表現得相當鮮明。這是個智力不甚發達的地主,通過他的眼睛看世界,通過他具有“曆史癖”與“考據癖”的頭腦進行“研究”,結果卻展現出了農奴製下農民群衆的一幅幅悲慘的畫面,反映了俄農村數十年間衰敗的曆史。
《羅斯拉夫列夫》寫于1831年。普希金生前,于1836年在《現代人》上刊登過小說的開頭部分。1830年查果斯金的小說《羅斯拉夫列夫,或曰1812年的俄人》出版,其中宣揚了官方的大
沙文主義。普希金沿用了他的書名,有跟查果斯金論戰的
質。
《杜布羅夫斯基》于1832年10月至1833年2月之間寫
成。普希金死後,1841年初版的全集中這部小說才第一次發表,書報檢查機關作了許多刪節和歪曲。
《杜布羅夫斯基》的情節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的。普希金的朋友納曉金告訴他一件事:“一個白俄羅斯貴族名叫奧斯特洛夫斯基,他跟鄰人因土地所有權而爭訟,官司失敗,他被趕出家園,于是他便率領手下的農奴進行搶劫,首先報複陪審官,然後打劫別的地主。”納曉金見過此人,其時他已入獄。
小說中的強盜頭子杜布羅夫斯基本質上依然是個貴族少爺。他的“作亂”完全是出于個人動機,跟他手下的農奴在思想感情上並無共同之。他“劫富”而不“濟貧”,即使拿個人動機來看,複仇遇豔,便放棄複仇。但是,別林斯基指出:“以特羅耶古洛夫爲代表的俄
貴族的古老生活方式表現得令人吃驚地真實。”小說的真正價值或許在此。
《黑桃皇後》寫于1833年11月,1834年在《閱讀文庫》
上發表。
小說中的老伯爵夫人的形象有其原型,她就是戈裏岑娜,莫斯科總督戈裏岑之母。她的孫子告訴普希金,一次他賭輸了錢,問祖母要錢還債,祖母沒有給錢,告訴了他三張牌的秘密,他再進賭場,出了那三張牌,果然贏了回來。
《黑桃皇後》中塑造了個人主義冒險家格爾曼的生動形象,對他醜惡的靈魂的揭示非常深刻有力,但作者並未作連篇累牍的心理分析,作品極富戲劇但卻沒有人爲的戲劇效果。由此可見普希金精練、明快、優美的風格。陀斯妥耶夫斯基說:“在普希金面前,我們全都是一些侏儒,我們中間已經沒有他那樣的天才了!他的幻想多麼有力、多麼美!前不久我讀了他的《黑桃皇後》,這才叫幻想呀!……他剖析毫芒,追蹤格爾曼的一切行爲、一切痛苦和一切希望,臨了,陡然間讓他一敗塗地。”
《基爾沙裏》寫于1834年,同年在《閱讀文庫》上刊登。
小說的內容跟1821年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專製暴政的起義有關。強盜基爾沙裏參加了這次起義。普希金把這條好漢寫得神出鬼沒、英勇剽悍,寄予深切的同情。基爾沙裏實有其人。
《埃及之夜》寫于1835年,詩人死後,于1837年在《現代人》上發表。歐洲文藝史上有不少人描繪過古埃及女皇克列阿佩特拉富有戲劇的身世,她也同樣吸引了普希金,使得他多次動手來寫這個題目。1824年他寫過一首短詩《克列阿佩特拉》(收入本篇之內)。本集中選譯的片斷《我們在別墅裏度過了一晚……》也描寫了這位埃及女皇。
《埃及之夜》一篇之中有兩個中心。一個是用詩歌描寫的關于古埃及女皇的故事,另一個是用散文塑造的意大利即興詩人和恰爾斯基兩位詩人的形象。這一篇,藝術上頗有特,兩個中心寫得並無割裂之感,可以說是天
無縫、渾然一
。古埃及女皇,寥寥幾筆,其頑豔荒婬的
格便寫得頗爲鮮明突出。而兩位詩人,論出身和
格,截然相反,但萍
相逢,一拍即合,真所謂高山流
,但傷知音者稀!一切都寫得詩情洋溢,尤其描繪兩個詩人做詩的當兒陶然忘機、神遊其境的情景,實在是神來之筆,反映了大詩人普希金自己深切的
驗。《上尉的女兒》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也是篇幅最長的小說。
俄農民起義領袖葉米裏揚·普加喬夫(1741——1775)及其所領導的起義(1773——1775)老早就吸引了普希金。有關此人,他後來寫了兩部書:一部是曆史著作《普加喬夫史》,另一部就是小說《上尉的女兒》。爲了寫這兩部書,普希金鑽研了許多曆史材料和檔案,收集了有關這次起義的民間傳說和歌謠。1833年他又前往奧倫堡和烏拉爾尋訪當年普加喬夫起義的參與者和事件的目睹者,跟他們交談,又收集了不少材料。因此,他的《普加喬夫史》材料翔實可靠,堪稱信史,偉大的詩人卻同時表現爲良史之材。《上尉的女兒》,作爲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建立在豐富真實的材料的基礎之上的。
這部小說醞釀了好幾年,1833年開始構思,直到1836年10月才稿,同年于《現代人》上發表。由于書報檢查機關的刁難,關于格裏尼約夫的村子裏農民暴動的那一章不讓發表,直到1880年這一章才第一次跟讀者見面。這就是本書中《刪節的一章》。
小說中的兩個人物格裏尼約夫和希瓦蔔林各以兩個現實人物爲藍本。一個叫巴夏林,被普加喬夫所俘虜,後來逃,又加入沙皇軍隊去討伐普加喬夫。另一個叫希瓦尼奇,出身貴族,自動投靠普加喬夫。至于書中的愛情故事以及格裏尼約夫跟普加喬夫交往的情節都是作者所虛構。
普希金並不贊成農民起義,他的貴族立場在小說中是表露得很明顯的。但是,他又掩飾不住對普加喬夫的深厚同情,並且,在他筆下,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確實不愧爲叱咤風雲的英雄,有膽有識,風采燦然,音容笑貌,令人有宛若目前之感——既生動豐富,又令人信服。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普希金藝術天才的光輝。
《賓客聚集別墅》寫于1828——1830年。《我們在別墅裏度過了一晚》寫于1835年。這兩篇在俄文版全集中只是當成片斷或素描收了進去。
以上一篇篇依次介紹了一點資料。至于普希金的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恕不涉及,因爲那不是譯書人分內的事。譯者在此只想抒發一點感慨:普希金曾經提出過“赤躶躶的樸素”這個概念,他不僅大力倡導,而且身力行。
晶般透明的風格,經過磨練,他確實達到了此番境界,本書各篇就是明證。倘若讀者看不出,那麼,只怪譯者無能,傳達不出原作的精神,不曾做到信、達、雅。
本書翻譯過程中曾得到沙安之教授的大力支持。《彼得大帝的黑奴》、《埃及之夜》、《書信小說》和《賓客聚集別墅》這四篇曾經交給她校閱過。特此向沙安之教授深表謝忱。 譯 者 1982年10月
……《普希金作品選》…… 譯後記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巴奇薩拉的噴泉”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