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紀俄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傑出作家。他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舉凡詩歌、小說、戲劇都很有造詣,不過使他享譽世界的則主要是他的六部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和《
女地》,其中前四部尤爲出
。
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發現並及時捕捉社會生活中的新現象,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最大特。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即俄
解放運動從貴族革命階段向平民知識分子革命階段轉折的時期。這一階段階級力量的變化、社會情緒的高漲、思想觀念的更替、知識分子的心態……總之,俄
生活中所有重大的社會現象都不曾逃
作家敏銳的目光。不過,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俄
知識階層的曆史命運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構成了一部俄
知識分子曆史命運的藝術編年史,不仔細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就無法具
而深刻地理解俄
解放運動的曆史。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著手創作于1855年夏,于1856年發表于《現代人》雜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克裏米亞戰爭(1853-1856),結局是俄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製俄
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
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
富民之路。
圍繞俄的前途問題,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張全盤歐化的西歐派和強調保存
粹的斯拉夫派之間有過一場大論戰。而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關俄
前途的爭論主要在貴族自由派和革命民主派之間進行。前者表面上也贊成廢除農奴製,但希望由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地位;後者則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統治,消滅農奴製。從“不可救葯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知識分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他們如何發揮作用。這便是作家僅用50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因。
羅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
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爲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衆,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鬥爭實踐,成爲“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的不幸在于
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一事無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羅亭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將自己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巴枯甯、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
格特征都融合到了他的身上。就是羅亭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學哲學團
斯坦凱維奇小組爲原型的。所以高爾基曾說“羅亭既是巴枯甯、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由于取自現實內部的形象經過作家之手而成爲典型,羅亭這個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成爲俄
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
與《羅亭》不同,寫于1871年的《春》沒有表現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從情節看似乎只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其篇幅與作者的長篇小說相差無幾,但屠格涅夫卻稱其爲中篇小說。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遊曆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來到德
城市法蘭克福。在那裏他偶然踏進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檸檬汁,適遇店主的女兒向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氣質使他産生愛慕之心,只是由于匆匆離去,愛情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這成了30年後創作《春
》的基礎。小說開始部分的情節與作者的經曆幾乎毫無二致。但不能說這是自傳
小說,因爲作者只是采用了自已經曆中的一件事作爲小說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春
》發表後受到廣泛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
外出版,俄
評論界的反應則褒貶不一,後來的文學史家和傳記作者在論及屠格涅夫創作時對它較少提及或幾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開始所說的那樣,小說不像作者其他許多小說那樣總是反映重大社會政治問題。不過《春
》在藝術上仍是成功之作。無論傑瑪這個從外表到內心都美的少女形象,還是薩甯這個青年貴族的多余人的虛弱
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這個外表華美內心醜惡的壞女人形象,都刻畫得極爲成功。情節的安排,景物描寫也引人入勝。本小說的俄文原名вешние,確切地翻譯,應是“春天的河
”或“春汛”,由于以往已有“春
”的譯名播行于世,成爲約定俗成的事實,本文譯者遂襲而用之,而同一個俄文詞組在小說開篇所引的古老抒情歌曲的第三句中則譯作了“春
”。
------------------
《羅亭》譯 序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1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