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風流>譯序

《名士風流》譯序

西蒙娜·德·波伏娃作品

  文學的作用在于向別人展示作家自己所看待的世界。這部小說的一個人物曾經這樣認爲:“爲什麼不動筆創作一部時間與地點明確、而且具有一定意義的小說呢?敘述一個當今的故事,讀者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憂慮,發現自己的問題,既不去揭示什麼,也不去鼓動什麼,僅僅作爲一個見證。”這個人物這樣思忖著。

  看來,這就是這部小說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本人的文學創作思想,至少是她在《名士風流》這部小說中的創作思想,因而,她隨手拈來放在了小說的主人公之一、著名作家亨利的身上,而她自己在這部小說裏,正是要敘述一個對她來說完全是屬于“當今”的故事,再現一幅“時間與地點明確”的當今世界的圖景,描寫一批在當今這個時代活動著的特定人群。小說發表于1954年,所寫的不過是剛剛過去的一個時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到結束後不久的那些歲月。具ti來說,是從1944年巴黎解放,經1945年攻克柏林、原子彈毀滅了廣島直到馬歇爾計劃在歐洲實行、冷戰日趨激烈這短短的三四年。活動于其中的那個特定的人群,則是巴黎的一批名士聞人、知識精英、聲名顯赫的思想家與社會活動家、廣爲人知的小說家與劇作家、著名的記者、有影響的報刊主筆、在本專業中成績卓著的醫生,等等。這樣一類人物,本是作者本人與她的終身伴侶讓—保爾·薩特所熟悉的同類,是他們自己所屬于的那個社會圈子,有的人物甚至就有他們自身的某些成分。總而言之,西蒙娜·德·波伏娃在這部小說裏是要展示自己的時代、自己的階層以及她與薩特的精神境界、精神曆程。

  1944年的聖誕節,一批左派知識精英聚集在一起歡度抗敵勝利後的第一個節日,准備迎接世界的新時期與自己生活的新階段,對未來懷著殷切的希望。然而,他們卻馬上銳利地感受到了戰爭所造成的創傷是那樣沈重和難以愈合,他們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滿目淒涼的guo度:戰爭的廢墟、死者的公墓、肮髒破爛的街道、物質生活貧困、冬天靠燒廢紙團取暖、沒有巧克力、沒有像樣的葡萄酒,巴黎這座“驕傲地屹立在世界中心的城市已經毀滅”,原來充滿自信的法guo人這時發現,自己已淪爲五等小guo的“無足輕重的子民”。整個歐洲也是一片yin暗,在葡萄牙,還存在著戰前的獨裁政權,在西班牙,法西斯勢力幾乎原封不動。到chu是貧富對立,下層人民生活在牲畜般的狀態下。更爲嚴峻的是,當世界還沒有從戰爭的黑暗中完全走出來的時候,新的矛盾、新的危機、新的yin影又迅速來到,籠罩在世界上空:美蘇的對抗與爭奪、東西方之間的冷戰,它像一朵巨大的yin雲決定著歐洲與美洲的氣候,在法guo的現實生活裏帶來了新的挑戰、新的摩擦、新的困擾。這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充滿了希望的時期,“任何地方都再也不存在希望,無論在法guo還是其他地方”,正如一個人物所感歎的:“這戰後,實在是沒勁!”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名士風流》中所展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幅戰後世界圖景。

  在這樣一個灰暗淒涼的時期裏,這批知識精英感受著、思考著、選擇著、行動著、奮鬥著,但又無一不在現實生活面前感到困頓與迷茫。

  迪布勒伊名聲響亮,早已是知名的作家與思想家,被視爲一代人的精神領袖和引路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他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反抗納粹德guo的鬥爭,成爲了一個社會活動家與政治家,但也是從那時起,他的作家生涯就告一段落。戰後,他將如何自我選擇?是重新作爲一個作家獲得自己存在的意義,還是在不以自己的意志爲轉移的guo內外政治大格局中去堅持自己的政治道路?他選擇了後者,致力于組織一個與法guo共産dang聯合但又要保持自己獨立xing的左派,而當他犧牲了作家的生涯成功地組織起“革命解放聯合會”這樣一個獨立的左派組織時,他在那個無情的大政治格局中就受到了來自左右兩個方面的沈重壓力,完全陷入不能自己、無能爲力的尴尬局面,由此,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在迷茫困頓中得出了“無所作爲”的結論。與此同時,他的家庭又面臨著支離破碎的局面:女兒的難以挽救的精神危機與年輕妻子在感情生活中的巨大危險。

  亨利也是一個早已成名的作家,既是迪布勒伊的朋友,也是他在事業中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他在戰後現實面前的困惑感與迷茫感較迪布勒伊更爲突出,不論是在他個人感情生活方面、在他的文學創作方面,還是在他的社會政治活動方面都是如此。與他共同生活了多年的波爾對他那種自作多情的愛,已使他深感膩煩與束縛,甚至一心要放棄舒適的家庭生活去換取單身漢清苦的自由,但這個簡單的願望竟那樣難以實現。在創作上,他決心在原來成功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寫一部適于戰後時代的“歡快的小說”。然而,這樣一部小說他卻遲遲寫不出來。在社會活動與事業上所遇到的矛盾與壓力則更爲嚴重,他多年來苦心經營的一家卓有聲譽的報紙,在迪布勒伊的堅持下,放棄了中間偏左的立場,進一步左傾,成爲了“革命解放聯合會”的機關報,由此,卻帶來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後果:原來的讀者群的丟失、經費的困難、左右兩方面的壓力、資助者的要挾,在這種困窘的境況中,他疲于奔命。

  安娜,迪布勒伊的妻子,一位出se的精神分析大夫,她似乎是一個持恒甯靜的化身,不論現實世界發生多大的變故,她仍然在職業與家庭的正常軌道上習慣地運行,是盡職的專家,是愛丈夫、cao持家務的主婦,是關心女兒的慈母。然而,在戰後的這個時期裏,她身上卻産生了與原來生活完全反向的自我個xing覺醒,産生了作爲一個長期與年長的丈夫缺少肉ti之愛的成熟婦女的本能要求,因而有了兩次外遇,特別是第二次外遇,震撼了她整個的身心,幾乎使她tuo離自己長期以來的生活軌道與心理軌道,幾乎摧毀了她往常生活的全部支撐點,最後,還幾乎使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樊尚,報社裏一個充滿了活力的編輯兼記者,左派知識界中的憤怒青年,他懷著戰爭時期積累難消的仇恨,像一頭盲目的憤怒的野獸一樣亂闖,對那些他認爲在戰時有附敵行爲的人進行恐怖的暗殺懲chu活動,自以爲是在主持正義,但同時老要提心吊膽地躲避法律的追究。

  朗貝爾,報社裏又一個青年編輯兼記者,他頗具才華,也有上進心與正義感,但他老一副“困惑的面孔”,對自己想做的一切都沒有把握,顧慮重重,猶疑不決,需要別人幫他作出決斷,在複雜的現實中,他終于不由自主地迷失了方向。

  納迪娜,迪布……

名士風流譯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譯序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