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古代人物傳記>孔子傳>第十四章 泗水觀瀾 泰山抒懷第2小節

《孔子傳》第十四章 泗水觀瀾 泰山抒懷

第2小節
古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孔子傳第十四章 泗水觀瀾 泰山抒懷上一小節]是不憤?是輕蔑?還是嫉妒?可能都有一點,他是個不能隱瞞觀點和感情,心中藏不得半句話的直xing子人,于是粗聲粗氣地問:“夫子,倘您統率三軍出征,那麼將由誰偕同呢?”

  孔子早已明白了子路的心意,先默不做聲。子路很自信,在諸多同學中,最數自己勇敢,武功高強。莫看彈琴鼓瑟粗手笨腳,揮劍相拼,保衛夫子,同學們則誰都不是個兒。他美滋滋地望著夫子,單等夫子一言出口,也好在顔回面前炫耀一番,平衡一下自己不平的心情。半晌,孔子卻說道:“徒手搏虎,徒足涉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之共事。吾所與者,必臨危而懼,遇事而慎,善于謀略而能成大事者……”

  子路是個粗中有細的人,夫子的話雖然很委婉,但他知道這是在批評自己有勇無謀,辦事粗魯,羞愧地低下了頭。

  五黃六月的一天,孔子又率一班弟子向北進發,他們要去泰山攬勝。

  孔子一行,頂烈日,冒酷暑,曉行夜宿,約行了三五日,來到泰山腳下。舉目仰望,可以看清泰山那雄偉的輪廓了。再往前,路愈走愈崎岖,人也愈行愈感艱難。這天時近中午,大家都覺饑腸辘辘,孔子便命停車,尋客店打尖吃飯。哪知這窮鄉僻壤,並無客店,不得已便走進一家茅舍,向主人買食充饑。這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貧,但山裏人好客,聽說聖人駕到,便盡全力熱情招待。飯後孔子讓冉求付過銅貝,算做飯錢。主人死活不肯收受,說:“我們這山溝旮靈,無魚肉葷腥招待遠方貴客,吃些家常便飯慢待客人,怎好厚顔取酬。”

  孔子說:“貧寒之家,飯菜來之不易。能給我們這不速之客一方便,解我師徒饑餓之苦,已感恩不盡,豈有不付酬勞之理!”說著硬將錢塞與主人,道謝告辭,出門登車往泰安而去。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因位于華夏東部,故稱“東嶽”,爲五嶽之一,主feng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山勢磅礴,渾厚雄偉,有“五嶽獨尊”之稱。

  孔子師徒數人循東谷以入,沿山路攀登而上,一路風光無究,氣象萬千——或林蔭夾道,feng回路轉;或盤岩疊嶂,突兀峻峭;或泉shui低吟,林清谷幽;或絕壁矗立,青feng刺天;或劍feng沖天而起,斬雲爲雨;或白雲缭繞,山巒飄浮;或飛瀑懸流,濺銀鋪玉;或古松招手,迎來送往;或幽谷深壑,寒氣彌漫;或怪石嶙峋,溪穿石間……奇feng異嶺,千姿百態——有的貌若老人,有的形如長劍,有的神若怪獸,有的狀似羽扇,有的明燭高照,有的門戶洞開,令人目不暇給,美不勝收。他們正走得熱汗涔涔,眼前盤道兩旁,古柏參天,yin森蔽日,形成一個深不可測的蒼翠洞穴。步入柏洞,穿行其間,頓覺涼氣襲人,暑氣盡消。攀上中天門,仰頭北望,岱頂雲梯高懸,俯首南眺,汶河碧shui若帶,東有中溪山雄峙群feng,西有鳳凰嶺蜿蜒奔騰。擡頭望,左邊山坡上有一株古松,你看它探身招手,郁郁蔥蔥,仿佛在喜迎三江八河的遊客,笑送五洲四海的賓朋。休看它歲歲月月身居深山,但卻朝朝暮暮耳伴笑聲。風霜雨雪令它強筋傲骨,千秋萬載永遠年輕。迎陽洞深廣若屋,可容二十余人,頂壁凝露垂珠,仿佛無數飽含ru汁的*頭,那ru汁就要滴落下來。萬松山上蒼松環翠,亂雲飛渡,松海生波。山頂有一平地,孔子師徒駐足少憩。觀山se,聽松濤,別有情趣。再往前走,石級依山勢曲折而上,名曰“十八盤”。遠望十八盤,像碧霞元君投下的一條素練,缥缈缭繞,飛舞雲端。攀登在十八盤上,只聽山在呼,林在吼,仿佛海chao在湧。身邊煙騰霧漫,只覺得身子在蕩秋千。先慢後緊,越往上攀石級越陡、越險,只好手腳著地,磨song捏石而前,回視山下,大有騰雲駕霧之感,于是神志更壯。不回頭倒好,一回頭更覺凶險,仿佛隨時都有滾落萬丈深淵,粉身碎骨之可能,于是只好屏息瞑目,然而心chao卻像大海的波濤一樣在翻騰,終于攀上了南天門,進入了仙境。按說這就該是山之極頂了吧,不,上邊還有月觀feng、日觀feng、仙人橋等許多名勝。真乃山外有山、天上有天啊!漫步天街,奇花異草俱都躬身施禮,慷慨地奉獻著郁香,簇擁著孔子師徒來到了天柱feng。孔子傲立于岱宗之巅,蹶起于天地之間。他song中揣著日月,襟袖生著雲煙。萬shui從他腳下流過,千feng拱于他的膝前。舉目遠眺,只覺得乾坤朗朗赤,心song蕩蕩寬,不禁tuo口喊道:“啊,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夜se籠罩了天柱feng,千山萬壑漸漸隱去。孔子師徒找一chu背靜地方篝火野餐,吃飽喝足之後,或撫琴唱歌,或說地談天。他們是大自然的兒子,此刻又融于大自然,崇辱皆忘,成爲真正自由的人。這一夜,不知山下有人看到他們那熊熊篝火否?若看見,當是天宮之明燭。不知有人聽到他們那悅耳的琴聲否?若聽到,當是天宮之仙樂。這一夜,他們鋪地蓋天,餐風飲露,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真誠撫愛。

  凡在泰山頂上過夜者,多是爲了第二天早晨觀賞日出奇景。不到四更,孔子師徒就來到了日觀feng,靜坐而待日出。可是天不作美,極目望去,見到的卻是茫茫白雲無邊無際,像汪洋大海一般,陣風掠過,雲濤滾滾,氣壯山河。時而有大片白雲在群feng中回旋缭繞,青feng浮于雲上,時隱時現,若詩,類畫,似仙景,實爲壯觀。日觀feng下,有一巨石平地向前探出兩丈多遠,此石名“拱北石”,又稱“探海石”。三三兩兩的人在此眺望東海,有兩三個竟爬上了巨石的頂端。他們來到瞻魯臺向南遙望自己的家鄉。瞻魯臺附近,在對峙的兩座峭壁之間,有三塊大石互相銜接抵撐成橋形,稱爲“仙人橋”,橋下是萬丈深壑,十分險要。雲在橋上蕩,煙從橋下竄,人行于橋上,飄飄慾仙。子路攙扶著夫子小心翼翼地渡過仙人橋,在一塊大青石上坐下休息,弟子們相繼圍攏過去,形成了一個群仙聚會。孔子說:“我們師生雖聚于仙人橋頭,然而卻難以成仙,吾輩亦不慾成仙,遊覽完畢,仍要回至現實中去,爲仁政德治之理想而奮鬥。因我較汝輩多了幾歲年紀,無人肯用。平日汝輩常言“‘無知我者也!’若有知者,請汝輩出仕,汝將何爲?”

  每到這種場合,總是子路第一個搶先發言。他說:“戰鼓咚咚,驚天動地,旌旗獵獵,遮天蔽日,由統率大軍追亡逐北,殺得敵人潰不成軍,猶如狼入羊群,割下俘虜的耳朵串成長串,凱旋而歸。”

  孔子評論說:“可謂勇士矣。”

  子貢說:“齊楚交兵,戰于廣漠沙場。兩軍對壘,戰場上沙塵蔽天,厮殺聲盈耳。賜穿缟yi戴白冠,前往遊說交戰雙方,詳論利害,曉以用兵之禍,使齊楚停戰休武,言歸于好。”

  孔子說:“可謂辯士矣。”

  顔回在專心聽著同學們的高談闊論,默不做聲。孔子問道:“回何無言?”

  顔回笑笑說:“武有由,文有賜,回無能可言。”

  孔子說:“人各有志,回具此昂藏七尺之軀,有預知東野華轶馬之智,有讀書破萬卷的學問,豈能無志?照直說來,待爲師批評。”

  原來前不久,魯定公聽說顔回爲孔門第一賢弟子,想起用他從政,召進宮去面試,對答中談及了東野華。東野華是魯定公的禦馬官,以善騎稱著,頗得定公賞識。魯定公問顔回:“你可曉得東野華精于禦馬嗎?”顔回答道:“東野華禦馬,雖則精明,但未完善,不久其馬必轶。”魯定公聽顔回言語中有頂撞之意,十分不滿。

  顔回的面試失敗了,沒有被錄取。但過了不久,東野華所駕之馬果然tuo轶,兩骖與兩服俱都逃入廄中。魯定公聞言,大吃一驚:顔回怎麼會知道東野華所禦之馬必轶呢?于是再次將顔回召進宮來。顔回說,從前虞舜善能使民,造父善能使馬,但都不願用盡其力,所以虞舜在位無轶民,造父任職無轶馬。東野華禦馬,單求馬快,不知愛惜,每禦必使馬四蹄淌汗,力竭聲嘶。鳥窮則亂啄,獸窮則亂攫,馬窮則tuo轶,人窮則作亂。這便是料定東野華所禦之馬必轶的根據。孔子誇顔回“有預知東野華轶馬之智”,即指此而言。

  顔回沈思了一會說:“薰草獲草不可同器而藏,唐堯夏桀不可同guo而治,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輔佐爲相,施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教,以禮樂導民,改兵器爲農具,放牛馬于平地,令guo無刀兵之禍。民無離散之苦,天下諸侯各守其土,天下人民各安其居。”

  孔子tuo口贊道:“善哉,回之志德也。”

  子路見夫子又贊顔回,心中不悅,說道:“有千乘之guo,屈服于大guo強權之下,經過兵禍,遇著荒年,由去治理,三年內能使民有勇力,且曉得衛guo。”

  孔子微笑而不言。停了一會問道:“冉求,爾何如?”

  冉求回答說:“地方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之小guo,求去治理,三年可使民富。至于禮樂,非求所能,只好另請君子。”公西華以禮樂著稱,當下說道:“華不敢稱能,願學罷了。

  遇到祭禮盟會,戴上禮冠,願做諸侯之贊禮。”

  輪到曾皙了,他獨坐一旁鼓瑟,聽夫子問他,忙舍瑟答道:“點之志與同學們異也。”

  孔子啓發說:“這有何妨,各言其志耳。”

  曾皙說:“暮春天氣,做成了春裝,同少年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出城踏青春遊,到溫暖的沂shui中洗浴,至舞雩臺上吹風納涼。遊興既倦,一路緩步歌唱而歸……”

  曾皙的話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圖景,正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聽後長歎一聲道:“吾的志願,與曾點相同。”

  古時登泰山,多循東谷入,由西谷歸。孔子師徒行至百丈崖前翹首仰望,只見那西溪流shui經百丈崖傾瀉而下,奔騰直瀉谷底,猶如萬匹百練自天而垂,激起shuilang上下翻騰,有似玉龍飛舞。因激流長期沖刷,崖下形成一潭,深可數丈,名“黑龍潭”。此刻,師生那喜悅、興奮、激動的心情,就像這龍潭飛瀑一般……

……

《孔子傳》第十四章 泗水觀瀾 泰山抒懷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十五章 玙璠之爭 陽虎饋豚”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孔子傳》第十五章 玙璠之爭 陽虎饋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