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古代人物傳記>孔子傳>第六章 學無常師 苦惱抉擇第2小節

《孔子傳》第六章 學無常師 苦惱抉擇

第2小節
古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孔子傳第六章 學無常師 苦惱抉擇上一小節]出神入化……

  師襄子彈完,孔子站起身來,連連施禮說:“孔丘如井底之蛙,今聞夫子談琴,聆聽神韻,方知蒼天竟如此之大!丘慾于空室中靜坐cao琴,若有疑點,再求指教。不知夫子意下如何?”

  “一切請便,不必見外。”師襄說著將孔子引入後軒中,任憑孔子習琴。

  孔子于後軒習琴,一連三日,不出門戶。一日三餐,前廳裏師襄都爲孔子備下豐盛酒宴,但他俱不到場,只讓曾皙拿些幹糧過來,填塞辘辘饑腸。

  第四天,師襄子聽孔子曲調已經彈熟,來到後軒祝賀說:

  “此曲你已彈熟,可以再學新曲了。”

  孔子離案施禮說:“感謝夫子教誨!該曲雖已練熟,然技巧尚未純熟。容丘繼續練習。”

  又是三天過去了,師襄子聽著後軒中孔子的琴聲技巧純熟,音調和諧,韻味無窮,不斷點頭贊賞。步入後軒,誇孔子彈奏得勝過高妙的琴師,勸他另習新曲。孔子說:“夫子過獎了。弟子的指法、技巧雖已練熟,但尚未領會此曲的志趣神韻,更未ti察到曲作者的爲人,想象出其風貌特征。請容丘再練三日!”

  孔子習琴的第十天,師襄子站在院中如醉如癡地谛聽。琴聲把他帶進了浩瀚的大海。大海的song懷是那樣寬廣博大,神情是那樣深邃,內涵是那樣豐富,xing格是那樣富于變化。他仿佛看到了大海在怒吼,lang濤洶湧,嫉惡如仇。又好像溫柔多情的賢妻躺在他身邊,正與他竊竊私語。琴聲把他帶到了春天的花園,葉綠了,花開了,鳥在高唱,shui在低吟,遊人在歡笑,一切是那樣的靜谧,那樣的和諧。琴聲把他帶到了廣袤的草原,綠草像無垠的地毯,羊群似天上的白雲,牧民在放聲歌唱……

  師襄子還想繼續聽下去,琴聲戛然止住。師襄不解其意,信步走入後軒,只見孔子正襟危坐于琴幾之前,凝神深思,如癡如呆。腳步聲驚動了他,他擡頭瞥見師襄子站立身旁,猛然爬起,不顧一向重禮,激動地雙手抓住師襄子的肩頭說:“孔丘正在cao琴,彈著彈著,面前站立著一位古人,只見他面黑有威,身長一丈,目光如電,xing情溫柔敦厚,與太廟中文王的形象一模一樣。敢問夫子,此曲可是出自文王手筆?”師襄子聞言,如雷貫耳,連連作揖說:“好極了,好極了!我的老師傳授此曲時,正說此曲爲文王所作,名《文王cao》。仲尼,你真聰明過人,一下子便悟到了周樂之精義!老夫枉活一把年紀,自愧不如!”說著,拽著孔子在地上轉圈,像兩個調皮的孩子。

  孔子說:“全仰仗夫子教導!要學技藝,無名師指點,如在黑暗中摸索;一遇名師,便蓦然出洞穴,眼前一片光明。孔丘不虛此行,明天就要告辭了。”

  孔子吩咐曾皙設酒宴答謝,酒足飯飽之後,二人依依話別。師襄子祝賀孔子琴藝絕世,他說,音樂的希望在孔子,天下的希望也在孔子。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歲。

  這是孔子一生中關鍵的一年,他自己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意思是說,他從十五歲就立志于學習,研究學問,到了三十歲,就已經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通過向文獻學習,向社會學習和實踐活動,這時他不僅精通了一般貴族應該掌握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而且通曉了以高級六藝(漢以後尊爲“六經”,即《書》、《詩》、《易》、《春秋》、《禮》、《樂》)爲代表的各種文獻資料,並結合諸侯紛爭,天下無道的社會現實進行分析、研究和ti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ti系。

  盛夏的一天,孔子正在署衙內專心讀書,曾皙闖入,告訴了他一件新聞:楚平王聽信佞臣費無極的讒言,納兒媳秦女孟嬴爲妾,驅逐太子建,命其出鎮城父。……孔子不等曾皙講完,拍案而起說:“禽獸不如也!”

  其實,此類事情早已司空見慣,孔子何以要因此而惱火呢?因爲近來他一直在爲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動亂不安的天下局勢而憂心,爲自己的抉擇而煩惱。

  目睹現實,混沌一片,像滾滾黃河,泥沙翻騰;似烏雲彌漫的夜空,不辨星鬥;如烏煙瘴氣的山巒,難分草木。他想到自己的先祖正考父曾連輔宋guo三公,父qin叔梁纥,偪陽之戰手托懸門;想到母qin顔征在滴血的心,流淚的眼,粗若千年古松的雙手;想到了母qin彌留之際的囑咐:“要成大器!”臨終時的祝願:“升,升……起,起……”可是如今自己已經三十歲了,正如俗話所說“人過三十天過午”,都幹了些什麼呢?整日忠心于小吏,耿耿于皮毛,似這樣下去,能“成大器”,做一個周公式的人物嗎?自己爲什麼不能像傳說中的盤古那樣一斧子下去,劈開這個沌混的世界,讓泾渭分流呢?爲什麼不能力挽狂瀾,讓文武周公之世再現呢?……這諸多問題像一釜沸湯在他song中翻滾,似一團迷霧在他的眼前彌漫,弄得他心緒不甯,肝膽如煎。後來他曾說,君子遇到樂事不喜形于se,遇到憂事也不愁容滿面。如此涵養,談何容易!

  一場暴雨過後,孔子帶上佩劍——“君子無劍不遊”,讓曾皙帶上弓箭,二人同去遊峄山。他要飽吸雨後清新的空氣,讓山泉洗滌心靈上的汙垢,領悟大自然的啓迪。

  雨後的峄山,蒼巒若黛,林木如洗;繁花爭豔,群卉鬥奇;鹿奔狐隱,雉走莺飛。孔子帶著弓箭,並不射獵,來到山下,開始攀登。攀至feng頂,憑古松而遠眺,覽勝景而遐思……

  山頂一巨石,中間一凹坑,坑內積滿了雨shui,清澈見底。孔子坐在石上休息,目睹坑內清shui,頗有感觸。此shui秉承大自然的聖靈,不雜一點塵滓,與江河濁流,斷然不同。可惜不似大海那樣浩瀚,經受不住暴日的蒸曬,不久就要幹涸,不複存在。shui,只有並入江河湖海之中,才有巨大的力量,永恒的生命!自己多麼像這一小坑積shui呀,雖清澈不染,但卻微薄,可憐!……

  喘息了一會,孔子帶領曾皙順山谷而下。東溪西谷,條條瀑流如練;腳下,山泉唱著歌,打著滾,歡騰奔流。沿流不時出現一兩個深潭,潭內遊魚清晰可辨。這清溪,這瀑流,這深潭,與山頂石坑積shui一樣純淨,但卻遠非石坑積shui所能比擬,這裏是力量的會合!……他們順溪流而下,直來至泗shui河畔。汛期的泗shui河不似春天,諸shui彙流于此,濁lang咆哮,吼聲震耳。有幾chu河堤被沖毀,洪shui淹沒的莊田,吞噬了村舍……孔子伫立在河堤上興歎,思想感情宛如這奔騰的河shui,瀉向遠方……

  下半生的路該怎樣走呢?一是苟安于現狀,像山頂石坑裏的積shui,倒也人人誇清,卻無力量,無壽命。這條路他不肯再繼續走下去。二是像千溪萬流那樣彙入泗shui,同流合汙。憑自己的知識和才幹,走這條路將有可能成爲澎湃lang濤中的最高feng,平步青雲,坐享榮華富貴。但他不願走,也不屑走。後來他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他決不肯犧牲信念去圖個人的榮耀。三是泗shui混濁,是因泥沙俱下,世態混濁是因君王雄心勃勃,爭霸天下;或安富尊榮,昏庸無能;或荒婬無恥,沈湎酒se。若積聚力量打倒昏君庸王,另立聖君明主,就可實現“仁政德治”,統一天下。面對這條路,他思想充滿了矛盾。此路並非斷不可行,湯伐桀、武伐纣,已有先例。但君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走這條路,是違反周禮的。後來,他曾諄諄地告誡弟子們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越禮的路,他是連步也不敢舉的。四是做天上的雲霧,隨風飄蕩,永不變雨,永不落地,自然更不積成shui坑,彙成河流。這就是做一個隱士,只管自己逍遙,不管世態如何。他鄙視這些人,曾斥長沮桀溺“鳥獸不可與同群”。因爲走這條路,無法實現“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的理想境界。不“成大器”,不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將無顔見先人于地下。五是另辟蹊徑,開創新路。他設想,封固泥沙,泗shui便可以變清。挖溝鑿渠,讓所有清流彙聚一chu,便可形成一個明淨的世界。于是他決心開創平民教育,擴大教育範圍,用“六藝”來培養“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賢臣,改變jian佞當道,朝納不振的社會現實,使guo家達到“太平盛世”。

  這次遊山玩shui,孔子原打算野餐篝火,風寢露宿,在外多住幾日。不想離開嘈雜的曲阜城,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思路竟如此之敏捷,一團亂麻,很快地理出了頭緒。主意一定,他催曾皙快歸,明天就辭官築壇,設教講學。

……

《孔子傳》第六章 學無常師 苦惱抉擇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七章 杏壇育人 德降子路”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孔子傳》第七章 杏壇育人 德降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