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有時真會開玩笑。“文革”中,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爲的。”于是,幾百萬知青熱血沸騰鬥志昂揚地奔赴農村、邊疆,立志在那裏“紮根”一輩子。曾幾何時,百萬知青大軍又在一夜之間掀起了返城風。在詩歌中“朦胧”了一陣子和在西單牆上“民主”了一陣子之後,他們終于在海外發現了另一個“可以大有作爲”的“廣闊天地”。
與中年一代留學人員相比,這一代留學生身上充滿了十年“文革”造就出來的敢想敢幹的銳氣和過早磨練出來的世故。……
這一代留學生由于特殊的經曆,往往很難真正忘情于內的政治。
內一有政治風波,這邊或是聯名上書,或是遊行示威。1987年初“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運動過後不久,
內一位“理論權威”曾來密歇根大學訪問。在一次座談會上,他受到了那裏中
留學生的群起攻擊。這位長期習慣于寫洋洋萬言批判別人的老先生被弄得狼狽不堪,最後不得不以連續不停地念了一個多小時的報紙來躲避回答留學生們毫不客氣的質問。
自1986年開始,一大批更年輕的中留學生闖到美
。他們大部20歲出頭,十年轟轟烈烈的“文革”在他們記憶裏沒有留下什麼痕迹;“上山下鄉”對他們來說也只是電視劇裏上一代人悲壯的曆史故事。他們從重點中學畢業就直接進入了重點大學。在大學裏,他們不但准備“托福”,而且收聽“美
之音”;他們不但熟知美式“民主”和“人權”,而且說得出美
搖滾歌手的最新排名榜。他們似乎生來就是要去美
留學的一代。
與上兩代留學生相比,他們活得更爲潇灑:肩上既沒有什麼報效祖的重負,心裏也沒有什麼營建小家的盤算;他們只是渴望闖蕩天涯,見識世界。“留學,像人生一樣,是一個過程。”一個在芝加哥讀書的22歲的男孩子說,“我只希望能enjoy(享受)這一過程。”
這批留學生由于年輕,對美社會和美
生活方式適應得極快。有人曾爲他們編過一個歌謠,說他們“一年開快車,二年談對象,三年愛辯論,四年不要娘”。他們不像上一代留學生那樣,省吃儉用好幾年,然後買一輛舊車,而是一來就要買好車,買跑車,買新車。沒有錢怎麼辦?他們會想辦法貸款。第二年,不少人就開始date(約會),不但找中
姑娘,也敢找“碧眼金發”的。第三年,英語流利了,說話不結巴了,于是便愛和人辯論,有理沒理的,都要和人爭上幾句。到了第四年,美
的一切變得習以爲常了,而“祖
”已變得遙遠而模糊了。一個不到二十歲就出
的小留學生,在美
讀了幾年書後,回了一趟
,回來後說:“慘不忍睹。”接著,又深感疑惑:“怎麼會是那樣?!”
這一代中留學生中,不乏雄心勃勃之輩。從事科研的,眼盯著諾貝爾獎;經商的,想掙下幾個百萬;搞文的,一心要進入美
文化主流;就是在演藝界,也有人整天在喊打進好萊塢,打進百老彙……
在這一片多少帶些浮華彩的喧鬧的背後,折射出一種中
傳統文化難以培育出來的進取精神。由于西方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影響,留學生身上已很少再看到那種中
知識分子身上常見的充滿“人生虛幻”感歎的東方式超
,而多了一種躍躍慾試的冒險精神。這不禁使人想起魯迅當年對年輕人多讀外
書而少讀中
書的勸告。他說,讀外
書,總是使人想做些什麼;而讀中
書,卻總是使人沈靜下去,沈靜下去,最後什麼也不想做了。
這精神面貌的變化,也許正是海外留學的本來意義之一?
《留學美國》第十二章 廣闊的天地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十三章 說愛國,沒資本就是扯蛋”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